「佐藤學結合教育現場的觀察和教育發展理論,他大聲呼籲:降低期望、減少內容的『寬鬆學習』,不足以提升學生的能力和動機;而『能力分班』、『提早分流』的教室,以證明無助於『因材施教』」,被先進國家視為『過時的垃圾』。而『協同學習』,才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新出路。
『孩子互相學習,可發揮的力量比老師指導多五倍以上,』他發現,沒有任何一位低成就的孩子因為老師的指導而克服問題。不論在哪間教室,孩子對有學習危機的同學,都表現出比老師更強的忍耐力和寬容。」

「老師的工作不再是怎樣把知識教給孩子,而是如何設計活動,有層次的提問,讓孩子更喜愛學,能主動學,並且知道自己為何而學。」

「老師要常問:『為什麼?』『你覺得如何?』去刺激孩子思考。」

「佐藤學在他的著作《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強調,傳統的同步教學,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代大量生產、重視效率的教育模式:削弱了學習的體驗、放棄了學習困難的學生、忽略了學生的興趣,用以換取『效率』。但所有歐美國家的中小學,都已經和十九世紀的過時模式告別,成功從『以教科書和黑板為中心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協同教學為中心』的模式。透過主題課程、單元學習和小組協同學習,保障『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同時也維持高品質的學習內容。
『教師的責任,不在於追趕教科書的內容;做為學習專家的教師,責任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佐藤學說。」

「老師們需要做很多調整:
1.      少寫板書,不再單向教學。
2.      掌握課程重點,不再填塞知識。
3.      改變評量方式,重視學生筆記本、口語表達。
4.      提問式教學,學習設計活動引起討論、掌握結束討論時機。」

「『無論怎樣出色的教師,如果沒有一年至少一次公開自己的教學,我無法認同他是公立學校教師。為什麼呢?即使這位教師的教學非常精采,但只要關上教室大門,孩子就被私有化、教室就被私有化、學校就被私有化。而學校,應該是教師團隊同心協力,實現每一個孩子學習權的場所,』佐藤學語重心長,陳述『學習共同體』必須『打開』教室的核心理念。」

「我認為東亞國家有三個問題非解決不可:競爭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要變成有意義的教育。與其讓孩子為考高分、找好工作去學習,不如讓他知道學習的本質不是為進好學校、賺更多錢,而是學習對自己的人生有何改變、對社會發展有何貢獻。」

「一定要告訴學生學習的價值、知識的意義,不是為考試,如果學生不知道學習的意義,教育不會改變。只減少考試、學習內容,但不教導學習的價值或學習經驗,孩子沒法得到相對的快樂。日本的改革發現,很多老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己和孩子的學習,教育就有了新發展,對孩子的學習動機的確有幫助。」

「為提高孩子學習質量,全校每位老師至少一年一次要開放自己的教室,讓 全校 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各種人來參觀,『學習共同體』的教室基本上為任何人敞開,誰要在何時進來都可以。每位老師要選擇品質最好的一堂課、一年一次自己提案,打開教室讓大家去觀摩,不是為了評鑑,而是為了提升教學品質。」

「日本教師和家長之間其實互相不信任,相信台灣也有類似情況,為什麼?因為家長認為老師是提供服務的人,自己付 錢給 老師來服務自己的孩子。但教育不是服務業,教育 應該是 老師、家長共同負起教育的責任。所以『學習共同體』的大目標是老師、家長一起緊密連結,為孩子的教育服務。

——以上語錄摘自《親子天下》
20124月號,p. 170~1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