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洛伊.馬提納
翻譯/姜靜繪
出版/方智;20026月初版

【水瓶面面如是說】
自從看了張德芬寫的靈性小說後,讓我踏上了靈性成長的旅程,這陣子看的都是這一類的書。只是雖然在書裡學到了一些「武功」,但情境來時,還是很容易以原先的舊思考模式來反應。修行真是不容易啊,繼續加油囉!

【書摘】
學會情緒平衡的第一個法則,就是接受發生在你身上的事,而且有能力採取行動帶來改變。無助以及自認是犧牲者的感覺,保證會讓你的免疫系統陷入麻煩。

我們無法妥善處理情緒,乃是源自於自我排拒。我們排拒自己的情緒,只因為我們對它們下了論斷,認為它們是「壞的」、「錯的」,但其實它們並非如此。情緒只不過就是情緒罷了。如果我們可以接納自己在任何時候的面貌和感覺,就可以釋放出大量的生命力;如果我們辦不到,被抑制的情緒能量就會轉變為壓力,而對我們造成損害。

平衡情緒的重點就是要認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來自於內在,這是通往內心和諧的第一個線索。我們需要接納自己,接納生命是艱苦的,接納人生中將會有重重的阻礙,接納我們將會犯下許多錯誤,以及接納許多人會誤認為我們就是他們苦惱的源頭。

父母在表達他們不贊同子女的某個行為時,應該強調並展現對子女的愛。最好能透過三階段的「三明治回饋」
(sandwich feedback)來處理:
第一是告訴孩子他做對了哪些部分。
第二是告訴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以及如何才能改進。
第三是感謝孩子願意傾聽及合作,同時告訴他父母是多麼驕傲能擁有他這個孩子。

孩子會持續挑戰父母,以查證他們對規則的態度是否一貫。如果規則是隨機的或前後不一致,像是筋疲力盡的父母不再堅持自己立下的規則,那麼孩子就會遽下結論:他得到懲罰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對,而是因為父母不喜歡他這個人。

自我接納
處理負面情緒的最佳辦法,就是專注在感覺,而不要把重心放在那種感覺之上的標籤或是評斷。你感覺到什麼?你感覺到的部位在哪裡?這份感覺有多麼強烈?找到情緒的出處其實並不重要,只因出處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出處只不過是引發情緒的誘因,它觸動了昔日記憶的警鈴。你應該接納眼前的情緒,即使這個情緒讓你不自在也不例外。
如果你對自己有負面想法,而且經常感覺自己很糟,那麼該怎麼辦?或許你已經將那種情緒鎖定在胃部一帶,有一股沉甸甸而略帶噁心的感覺。我建議的做法是徹底接納你的情緒,去感覺你的胃部,安住在那份感覺之上。你甚至應該感謝自己的身體是一具如此完美的機器,它警告你在身體系統中有這麼一個能量的阻塞點。自我接納的基礎就是愛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了解我們並不需要改變任何事,只需要和已經存在於體內的愛連結起來。如果不能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將使我們排拒自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我發現,促進自我接納最有力的激勵之詞就是:「我愛自己,也接納自己擁有這份感覺。」你可以大聲覆誦這句話,或是在心中默唸。把愛的想法傳送到壓力所在的部位,觀想能量自由地流過你不舒服的區域。

我們所排拒的每一個人,都反映出我們所排拒的一部分自我。

如果我們將某種情緒與某個念頭連結在一起,就會得出一個判斷,而每個判斷都會導致身體裡的能量阻塞。舉例來說,每次我們評斷自己,就在身體裡的內分泌系統製造出能量的絆腳石;每一次我們評斷別人,也在體內製造出阻礙。這些阻礙是時有時無的。假設你對某個人不高興,每次一看到或想到這個人、聽到他的名字,或者有任何可能的關聯時,不愉快的感覺就出現了,同時也在你的能量系統裡製造了阻塞。
我們做的評斷越多,越成為自己情緒的人質,而損壞了經絡系統裡更多的能量,造成身體的僵直與硬化,導致不適與疾病。評斷事情或人,往往奪走了我們的生命力!

當我們看到有人遭受痛苦、無能為力或是面對重大悲劇時,我們絕不能假定這就是他或她在過去做出的破壞性抉擇所帶來的結果。有時,靈魂會承擔他人的業報,減輕別人的痛苦,也許這是一種服務他人的選擇,為的是累積心靈成長的經驗。有些靈魂或許會選擇一個殘障的身軀,因為他們可以藉此影響社會,提昇殘障同胞的集體意識。因癌症或先天性新陳代謝失調而幼年早夭的孩子來人世走一遭的目的,也許就是為了幫助父母和手足積累他們的心靈成長,而不是為了孩子本身的心靈需求。另外還有一種情況:人們有可能自動自發地關心某個身體嚴重殘障的人,因而歷經非常痛苦的心靈經驗來服務他人。
受苦最重要的教訓是永遠不要假定某人正在承受負面的業果。我們應該對每個人獨特的業報展現出愛與關懷。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將創造出新的負向業報。

「有好也有壞,
這才是好事。
有完美也有不完美,
這樣才完美。」
——道山《禪的智慧》

「只有在你檢視內心深處時,
你的視野才會變得清晰。
向外探究的人只是在作夢,
朝內挖掘的人終將開悟。」
——榮格(Carl Jung)

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能給生活帶來和諧、平靜、愛與幸福的事物上。我們需要學習控制想法以及學習反省。以下是一則簡單的等式:如果我們專注在快樂的想法,就會製造出心中的快樂。如果我們的心靈是快樂的,細胞也會是快樂的。如果細胞是快樂的,就會重新啟動身體,而獲得更多的活力。把焦點擺在享受生活、感恩以及造物主的愛之上,這些都會消除負面情緒,而容許你擁有更多的生命力、更多的活力,並因此而更關心別人、更有耐心以及更能接納他人。
我們必須活在當下。花時間討論以往生活中未解決的負面議題,也是在剝削目前的生活。當下是個來自造物主的禮物,當下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因此當下就應該開始感覺快樂與歡欣,你一旦不再以未擁有的一切為重心,就會開始體驗「當下」,這份造物主所給我們的禮物之中的至福。

在所有的悖論中,或許最大的矛盾就是:只有當你不害怕死亡時,才可能真正開始生活。你一旦準備好從容就死,你就開始生活了。如果你可以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當成人生最後一刻來過,你才是真正掌握了生命的意義,因為再也沒有任何規矩慣例了。你手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看到的每個人都帶給你歡欣,只因你覺察到這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了。你以愛心對待每一個人,並且能輕而易舉地原諒他人,因為你不想留下任何業報的債務。你覺察到沒有時間再留給負面情緒了,因為那會奪走享受當下的機會。生命並不在追求安全感,它是一場賭博,它是風險。多數人並沒有真正在活著,因為他們追尋安全感。人們相信活著是為了保持生命力,真相恰恰相反,活著是一場與死亡的共舞,一曲致命的探戈。你一旦放下恐懼,就能享受生命的流動性、音樂、動作以及其他的部分。把死亡當成朋友而非敵人,你就可以好好活著,而且活得無所畏懼。

請記住,永遠用現在進行式來表達你的肯定陳述:「我現在是……
(快樂的、感覺很好等等)」「我現在擁有……(所有我想要的財富等等)」在做這些陳述時,一邊觀想自己正在體驗並享受著自己想要的一切。當你在觀想時要運用多重感官去感受,並且將全部的感覺投入其中。
不要使用像「我需要」「我將要」「我渴望」或是「我將會擁有」這類的句子,因為潛意識心會認為你想把願望留待未來實現,這麼一來你就被困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