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會跑來聽聽貞慧老師這堂國三班的英語繪本課主要原因,只是我想知道要如何運用在自家小孩身上,幾年前我也是個買書狂,英語繪本再貴,我也會省吃儉用地想辦法買回家珍藏。後來小孩的英語教育委外之後,再加上諸多原因,我與小孩間的英語繪本共讀停了好長一段時間。這次感謝貞慧老師對英語繪本的推廣,讓我可以再次重拾當年對繪本的狂熱,今天聽了這一堂課,喚起了早已沉睡已久的熱情,現在我又有想法想去實踐了。

觀課-進行方式

貞慧老師課堂進行方式是利用不斷地提問完成,當學生回答不清楚或有錯誤時,貞慧老師會適時地在拋出問題繼續提問。It looked like spilt milk這本書裡皆是由下列的句型所構成:

Sometimes it looked like_____.

But it wasn’t_______.

每一頁的圖先讓學生猜,學生一開始必須用英語講出該圖片所代表的動植物或用品等,進行幾次後再將回答的內容加深,就是學生必須講出完整句子,如

Sometimes it looked like a mitten.

But it wasn’t a mitten.

答對的學生,貞慧老師會依照答題的難度高低以及回答的準確度,發給不同數量的英文字母小卡作為獎勵,英文字母小卡是等待課堂結束後,每一組將收集到的字母小卡排成單字,排出越多單字或是單字越長的小組,可以獲得老師帶來的小點心作為獎勵。

這字母小卡的使用實在令人驚艷!最後還可以檢驗學生認識了多少單字,而且要蒐集多一些,這樣湊出單字的機會就比較高,無形中就必須更努力搶答,只是學生好像事前不知道這小卡的功用,那努力蒐集小卡和搶答間似乎沒有我以上所述的關聯,貞慧老師有別的用意嗎?

最後每一組都有一張圖畫紙,請各組利用一個單字,模仿上開句型,並畫出來。這蠻有趣的,因為有一組畫了浮游生物,一組畫了派大星,原來國三生也迷海綿寶寶呀!

觀課-心得

自從我上六年級的社會課也採用不斷提問的方式上課後,一直沒機會去看看和我用一樣上課方式的老師的課,今天看了真慧老師的課後,感覺好熟悉,因為那課堂上的風景,不正和我的很像嘛!突然有種:對!就是這樣的莫名感動!

曾經我利用我自己精心製作的表格來幫學生複習,這堂課剛好完全由我講述,沒想到這是我用提問方式上課以來,讓我自己也覺得好悶且有點挫敗的一堂課,因為學生不僅沒精神、也懶得聽我複習那些他們聽過的東西,有了這次經驗後,再也不敢貿然用傳統方式上課,因為我不是一個唱作俱佳的老師。

貞慧老師整個提問過程吊足了學生的胃口,吸引孩子們進一步去尋找出答案來,不僅答案找出來,更讓大家知道答案之外的回答其實也蠻有意思的,例如有個圖的答案是a great horned owl,學生從猜了幾種鳥類都不是答案之後,便央求老師提示,而學生希望老師提示是哪一科、哪一綱等等,連我在後面聽了都覺得興致盎然,最後是賦予某位同學有特權用手機google,沒想到google出來了,居然有國字不會唸,a great horned owl的中文是大鵰鴞,「鴞」這字我也不會耶,於是繼續google,就是這不斷地探索答案的過程,讓人覺得學習是一件自己可以完成且非常有趣的一件事。

貞慧老師在現場做的事就是當個主持人並隨機提問,有經驗的人都會知道,要照本宣科將書本內容一字不漏念給學生聽,或是將自己整理好的大補帖,請學生務必詳讀等並不難,但要用提問方式,並視情況找出盲點,並發現學生容易混淆之處,予以揪出來再次提問,這在在都考驗老師備課的用心與深度,尤其現場常常會有意外的狀況,考驗著老師如何接招。

另外藉由不斷地提問,學生很容易可以知道同學與自己間的盲點究竟在哪,於是不斷地引領思考,思緒也就越來越清晰,這與老師傾全力相授所學是不太一樣的。兩種教學方式孰優孰劣,我想有待更多分享與討論,畢竟沒有一套教學方式可以一體適用所有學生,但以我目前所看見與知道的,不斷地提問,學生比較容易聚焦,也就是精神比較會放在老師問題身上,當然誘因也有可能是課後獎勵,或是同儕間的競爭,惟無論如何,學生變得熱衷是事實。

謝謝貞慧老師今天利用了It looked like spilt milk 這本書,帶領方式讓我有了不同的思維,遙想當年的我只是陪著孩子讀過去而已,再次感謝您!

arrow
arrow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