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淑美(Carol 謝,荳芽&蝴蝶的媽咪)
出版/大穎;2009年8月初版
【書中重點隨手記】
我們以為讓孩子早早參與最科學的設計課程,便能贏得先機,卻忘了生養孩子其實是所有生物最原始的本能,只要依著自然的節奏行進,成長便會在每一天中慢慢的累積……
帶孩子,我唯一的信仰是自然的生活。
對於孩子的生活,我也只在乎讓她們吃飽、睡好、玩夠。
至於其他的,再說吧……
開朗的、健康的、自律自發的孩子符合社會的期待,大人帶起來顯得得心應手、少麻煩。怯懦的、多病的、需要人時時驅使叮嚀的孩子,也未見得就磨人。只要我們接受孩子是有各式各樣可能樣貌的,心平氣和的陪伴成長,大約都可以收到來自於孩子們的很好的回饋。
凡是屬於孩子的私領域部分,他怎麼做只關乎他自己的成長、好惡,而不會干擾到其他人的,這個部份,我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選擇權。譬如他要不要學鋼琴、會不會考一百分……關於學科的、技藝的學習,因為牽涉到孩子的興趣、天分及能力,我完全尊重。
凡是他的作為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的部分,通常是生活常規,我便要規範。譬如吃飯的餐桌禮儀,從小就要讓孩子理解「我不好好坐著吃飯,就會干擾到其他與我同桌吃飯的人」,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與其花力氣糾正缺點,不如看優點。
在生命的初期,很多在我們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都深刻的牽動著孩子們日後的人格成熟度及肢體發展的優劣。任何一位身邊有小小孩需要照顧的大人,不管妳的角色是媽媽、阿嬤或是保母,不管妳是不是懂得這些幼兒身心理發展的理論,唯一需要謹記的,便是——多給孩子機會動手做,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認識這個世界。
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及早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不僅幫助孩子有機會學習獨立、自我完成,對於媽媽來說,不必時時刻刻黏在孩子身旁,自然容易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不必為了生養孩子而完全放棄自我。
孩子和父母之間,要有相依相隨的親密感,同時也需要適度獨處的機會,各自成全對方去追求自我的成長。我稱之為「保持幸福的距離」。
要讓孩子體諒支持爸爸媽媽的工作,絕不是整天在他們耳邊唸:「我每天這麼辛苦的賺錢供你唸書、吃好穿好,你還不知珍惜……」我們之所以工作,絕不只是為了五斗米折腰的不得已而已,工作一定還蘊含了某些你對自己的期許、夢想的追求和天分的成就。何不把這些有關工作的有趣的、吸引人的部分讓孩子看到呢?
全世界所有學制都設定六歲的孩子上小學,開始精深的語言學習、運筆書寫,是考量到一個人的身心發展成熟度要到這個年紀才可能承擔得起這學習的重量。二歲、三歲的孩子要提早學這些拼音、算數也可以,但因為手眼協調能力的不足、理解感知官能未成熟,學習備加吃力,過多的反覆練習和背誦可以彌補理解能力的不足,讓孩子表現出超乎年齡的學習成效,但是這個代價是孩子因此壞了學習興致、失了學習熱情。
是不是要以這樣的代價來換取一時的、表象的贏在起跑點,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哪!
請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的能力
台灣的父母和老師習慣在給孩子問題時,只要孩子一出現遲疑或者犯錯,緊跟著馬上給答案。一發現孩子唸錯、寫錯一個字,立時糾正。大人們以為「我是讓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殊不知隨時的糾正已經造成孩子學習自信心的低落,因為一旦被糾正,孩子感受到的便是「否定」的負面訊息,緊張焦慮的心情令他們的自我檢驗、修正能力無由發展,然後,漸漸萎縮。時日一久,他們再也不相信自己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被動的等待其他人告訴他問題出在哪裡、給他答案。
我始終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責任是帶她們看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可能、給機會讓她們親身去接觸,然後,孩子們會依著自己的興趣去決定他們自己的未來。我們呢,就是給予最大的支持和祝福吧……
- Aug 29 Sat 2009 06:24
【書摘】蝴蝶.走走看看:關於孩子的生活、教育與學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