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楊俐容
出版/天下雜誌;2010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我很喜歡楊俐容老師的上一本書——《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
所以當得知楊老師又出版了這本有關情緒教育的書時,真是非常開心!

這本書從四個面向「溝通力、品格力、學習力、社交力」來談
EQ教養,
教父母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讓孩子培養好的品格、學習動機與人際關係。
另外,還整理出父母常遇到的十大EQ教養困擾,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法。

很棒的一本書,與大家分享!

P.S.
面面覺得教養孩子前,父母得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好榜樣?
如果父母能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日日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修練自己的一顆心,
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身教,
面面朝此方向努力著,
互勉喔!^_^

【書摘】

只要做父母的可以分清楚對孩子的要求,是該有的規範還是自己的習氣與執著,就能夠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一起處理善後、教導孩子做事的方法。在親子互動的課題上,「溫柔而堅定」可以說是教養專家們一致推薦的重要態度。

管教孩子時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範圍內,父母不只應該痛快的答應,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制喝采;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範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裡,並且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規範並不合理,那麼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個體。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

心流」,指的是「一個人完全沉浸於某種活動當中,無視於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這種經驗本身帶來莫大的喜悅,使人願意付出龐大的代價。」合乎產生心流經驗的學習,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樂此不疲。

適應性的高低受先天氣質影響頗大。嬰兒時期換環境就睡不好的孩子,到了幼兒時期可能每天上學,都要和媽媽上演哭哭啼啼、不忍別離的「十八相送」劇碼。然而,適應性低並不代表無法適應,他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不見得比適應性高的孩子差。

鼓勵孩子傾聽別人的情緒
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事情的孩子,比較能瞭解、體諒別人,這是同理心的根本,也是社交技巧的基石。常和孩子討論「你認為這位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那個人為什麼會這麼做?」鼓勵孩子適時對朋友說:「你一定很生氣」、「你是不是很難過」,都能幫助孩子發展傾聽他人的能力。

引導孩子察言觀色
在溝通的過程中,非語言的因素佔了百分之七、八十的部分,對於非語言線索較敏銳的孩子,對於人際互動的判斷也比較精準。常問孩子「你有沒有發現阿姨的心情不太好?」「你從哪裡看出那位小朋友已經在生氣了?」等問題,能夠讓孩子更注意別人的情緒表達。

當父母能夠溫暖的鼓勵孩子表達情緒,並且對孩子的感受展現敏感、同理的關心時,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關心處在痛苦中的他人。除此之外,父母應教導孩子與人為善的重要性,甚至主動提供孩子對他人表現同理同情的機會,例如帶著孩子參與公益、慈善或社區服務等活動。

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如果大人經常能夠敏銳覺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並對此報以溫柔的撫慰,孩子的哭泣自然會逐漸減少,並且能夠以多元的方式如:牙牙兒語、身體姿勢、面部表情等,和他人進行溝通。因此,雖然父母不見得需要在孩子才開始啜泣就飛奔而至,但能夠以同理心為基礎,在一旁給予積極的回應絕對有助於孩子的
EQ發展。

有時候孩子對沒把握的事情不願嘗試,是由於過去得到太多的讚美。愈在意要得到讚美,就愈不願意做可能無法成功的事情,因為他無法忍受沒有掌聲的情境。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協助孩子將焦點從外在的讚美轉移到內在的肯定。當孩子為了一百分、第一名而洋洋得意時,不要說「哇,你考一百分好厲害」來強化他的驕傲,那下次他沒有考一百分怎麼辦?你可以回應孩子「你前面花這麼多心力準備,現在這些題目你都會,有沒有很開心?」一旦孩子開始看重自己的努力,對於結果的焦慮會相對降低,面對挑戰的意願也就會逐漸提升了。

小活動創造美好家庭時光
找個輕鬆的時刻,讓家庭成員一起腦力激盪,將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緒類別,如:高興、生氣、難過、厭煩、擔憂、驚訝等一一寫下,以空白的名片紙製作成情緒卡片(以文字書寫,再貼上從舊雜誌剪下來相對應的情緒臉孔照片)
接著讓所有成員圍成圓圈坐下,將所有情緒卡片放在一起,重新洗牌,並疊成一疊置於中央。成員輪流抽取情緒卡片,並依照卡片上的情緒類別,以比手畫腳的方式(不能講話,只能用臉部表情、肢體語言,或故事情境的方式)來呈現,讓其他成員來猜測要表達的情緒是什麼。準備一張記分卡將每位成員的得分記錄下來,先猜對的成員獲得一分,遊戲結束後可頒發給得分最高者「善體人意」獎。
更重要的是,頒完獎後全家人可以針對遊戲的內容進行問題討論和心得分享,例如:「平常可以從哪些線索來察覺或判斷別人的情緒感受?家裡的每一位成員是否有特別的情緒表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哪些事情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有情緒時,會希望家裡其他成員以何種方式來對待自己?」等。這樣的互動經驗,可以幫助大家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也讓家人間的溝通更加自在順暢。

【延伸閱讀】
【閱讀】《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