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坤珊
出版/親子天下;201176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我超喜歡李坤珊博士的這本書!
雖然書中很多篇章之前都已在《親子天下》拜讀過,
但再次閱讀,仍有所獲。
博士真是非常瞭解幼兒的好大人,
讀她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她對幼兒溫暖厚實的愛,
令人動容。

【書摘】
要很清楚的帶領孩子去區分「行為」和「愛」是不同的兩件事。也就是說,讓他知道:我們愛他是沒有條件的,但他的行為卻有「合適或不合適」的區別,而行為是可以改變和選擇的。

五歲的艾登對一個小孩說:「我媽媽說這種餅乾是垃圾食物,你吃了就會像我奶奶抽菸一樣,會死掉。」艾登的父母很嚴格控制他的飲食,養成了艾登動不動就批評其他孩子的點心和午餐,也對「用餐」這件事不感興趣。矯枉過正的結果,導致孩子無法對食物產生感謝和快樂的感覺。而「食」正是人生最基本的快樂之一呀!
同是四歲的布萊恩卻有不同想法;或確切來說,他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布萊恩說:「小魚餅乾來自磨好的麵粉,麵粉來自農夫種的麥子。媽媽說要是小魚餅乾能少放一些鹽,那吃起來就更健康了。」感謝的態度,讓大人、小孩不把地球的資源和他人的供給視為理所當然;感謝的態度,培養的是懂得尊重、也能判斷的小孩。

有一天,我正清理書房,在堆積成山的紙張、書本和文件裡,發現女兒寧寧從四歲開始,不斷寫給我和她爸爸的「情書」和感謝紙條。不管紙張大小,或是否是重要節日,紙條上寫滿的是一句又一句的「謝謝」、「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我好想你」。在紙上飛舞的,也總是微笑的臉呀、心啊和一朵朵的花。從四歲到十四歲,從歪歪扭扭的字跡到工工整整的書寫體,變的是她的心事;不變的是那專一、持久,「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那些來自心底的愛語和依戀。
以前,看見那些一成不變的內容,我總會建議孩子做些文辭或圖案的變化,例如:「你可以寫或畫……呀?」此刻我方才明白,幼兒使用如此固定的語詞和圖案來描繪內心世界,不是因為沒有創意,而是那些語詞和圖案已成了孩子世界裡的特定符號,有特定的意義和情感。

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裡,我們無法向孩子保證一個無憂的未來,唯一能許諾的是:「在我有生之年,我會帶著你走過每一個平凡和特別的今天。」

成人設法維持一定的作息規律,小孩才能確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他知道吃完早餐後,媽媽就會帶他去散步。也正如每個小小孩都有一定的起床程序,不管是要媽媽先抱一下,或是要爸爸騷他癢。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都不能少。少了一個步驟,會讓他不安和焦躁。讓孩子能放心的等待,有信心的等待,這就是安全感。

孩子生氣了,勸他「別生氣」往往無效,反而讓他更生氣,為什麼?當幼兒發脾氣時,接納、同理孩子的感
受,幫他釐清原因,他才聽得進大人的建議,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為什麼小小孩總是那麼小氣、不大方又講不聽?讓父母在親友面前很尷尬。事實上,對幼兒來說,被強迫分享,所感受到的是剝奪,而不是有能力給予的喜悅。孩子要學會分享,得先從滿足「自我」開始。

在處理幼兒的生氣事件時,大人最該避免的是,也被捲入幼兒的情緒裡。一旦成人也開始生氣,只會讓幼兒更困惑、害怕、生氣,更覺得這個大人不可靠。

說穿了,我們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為孩子樹立一個模子——一個父母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會看見和接納孩子真正是誰、真正想做什麼?甚至「現在」能做什麼?因此,許多台灣父母,才會憂心忡忡的焦慮幼兒還不會這個和那個。

在「模子」的概念下,我們也會失去「發現」生命的驚喜和熱情。因為,我們太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可以把站在眼前的這個幼小生命「從小看大」地看透。但生命的歷程實在太奇妙了,你不會知道站在眼前的這個身高幾十公分的小人兒,他將來的路是怎麼轉彎的?他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他有什麼樣的感動?他又會影響到哪些人?每一個孩子,都是個謎;每一個孩子,也都充滿著驚喜。假使有模子擋在孩子跟大人之間,那我們就無法發現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是這麼有趣、這麼迷人。

一天我們全家人到餐廳吃飯,好菜一上桌,我媽媽就順手為我那十三歲的女兒夾了一塊上好的肉。結果反而讓我女兒說:「外婆,你不要每次都把最好的先給我和弟弟,你這樣,好像我們一直都是小寶寶。」對孩子無謂的「犧牲」,有時只強化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永遠長不大;給孩子關愛他人的能力,他就一輩子生活在感恩惜福中。這最主要的開端,不只是父母無條件的關愛,也在於父母是否有給孩子機會,引導他看見並尊重你的需要。
能看見他人的需要,的確是發展同理心的重要一步。不斷給孩子機會,看見也尊重大人的需要,那樣的孩子就比較容易體諒他人、關愛他人,更能體會愛與被愛的快樂。

假如成為世界的公民,是我們對中小學孩子的教育目標的話,那我要說「成為自己」則是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幼兒從來到人間開始,他們是那樣一步步的發現:「喔,這是我的手嗎?我的手會張開呀?咦,我會笑喔?我一笑,他們就會好開心呀?……」換句話說,幼兒的成長工作就是去發現有一個「我」,而我們成人的教養工作,就是去看見和成就每一個孩子「成為他自己」,因為他是獨特的、是良善的。

仔細數數幼兒的字彙量,一定不難找到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沒錯,就是「我」或「我的」。可千萬別把這個幼兒的自然現象,當成「人類本自私」的控訴!在人類成長的第一步裡,我們是從學會依賴,進階至獨立;是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其他的人。

我是一個平凡的媽媽、一位幼兒園老師、也是一個訓練幼兒園老 師的 老師,我和其他無數的你一樣,都同站在每個孩子的起跑點上。是我們開啟了孩子的第一個信任和學校經驗,是我們陪著孩子走過每一個努力和平凡的今天。因為有你,孩子走的路會不一樣;因為有你,孩子可以安心的當他自己。是你,改變了他生命的軌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