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蘭
出版/天下雜誌;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洪蘭老師的書我幾乎每一本都買了也看了,這社會上真的需要多一些像洪蘭老師這樣充滿正義與善美之聲。
【書摘】
青春期孩子的自信尚未建立,對自己的看法來自父母、老師、同儕,尤其同儕的影響特別大。許多青少年趕時髦就是為了增加同儕認同。青春期孩子耍寶的特別多,也是因為自己沒有其他能被同學認可的長處,只好搞笑來引起別人注意。
過去行為主義者主張,幼兒哭的時候不可以抱,要等到不哭了才抱。認為「哭時抱他是獎勵他哭、他以後會愛哭」的這個說法,現已證明是錯的。嬰兒哭代表孩子有需求,小時候的需求能被滿足,對日後情緒的發展很有重要影響。現在主張嬰兒的搖籃要放在母親房間,讓孩子眼睛一睜開就可以看到母親,而且抱他、撫摸他會刺激大腦中激乳素(Oxytocin)的分泌,對嬰兒情緒發展及親子關係非常重要。研究發現,被護士抱在身上睡覺的早產兒,成長得較快,較早出院。
有創造力的人都是喜歡動手畫、動手做的人,因為在動手的過程中,會促發其他的迴路產生新的點子。所以,很多設計家會把當時設計的手稿留起來,萬一被人說仿冒時,可以用來證明產品是如何一步步修改出來的。
父母不要做評論家,一個知道路卻不會開車的人。既然這是孩子的人生,就把方向盤交還給他。父母能做的只有提供地圖,他若願看,便不會走冤枉路。不要’像有個媽媽把孩子照顧得太好,什麼事都替他做,孩子長大後,一事無成,在自殺前,寫個短訊給母親,「你捨不得我吃苦,使我從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使我吃了一輩子的苦。」
有人認為臉書很真實,等於日記,但是細想就知道,臉書不是日記。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會真實的把心中的話寫下來,大腦透過寫的過程整理思緒,確定自己的感覺是什麼。臉書不是,它是公開的,所以人會不由自主的做假,把它當成塑造自我形象或取悅別人的工具。美國瑞奇蒙大學(Richmond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金斯利(Craig Kinsley)就說:「花時間上社交網站就好像吃一頓棉花糖的大餐,你吃了,但是沒有吃到什麼東西,而且吃多了,肚子會痛。」
在動物實驗上,把猴子放進堆滿橘子的房間,牠會兩手各拿兩個橘子,然後找個隱密的地方坐下來吃。在沒有吃完前,牠不會一直去拿;吃飽了,牠也不會再去拿。剛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如此,吸足了奶就不會再吃;但他如果曾經匱乏過,他會很貪心,一直拿不夠。所以父母教孩子時,不要一次只給一點,讓他覺得一直不夠,把「貪」的心生出來。不妨多給他一些,告訴他:不要貪,東西是足夠的。然後教他什麼是「適可而止」: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天下錢也很多,不要一次賺完,可以慢慢賺。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名與利,因為那是轉頭空。內心的平安與身體的健康,才是真正的金不換。父母只要記住成功的定義是「平安健康有意義的過一生」,在教養孩子上就成功了。
父母不必擔心孩子脾氣不好,只要吃過幾次脾氣不好的虧之後,很快就學乖了。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在發脾氣之前,孩子會先看一下情境。很多人在外和在家是兩個樣子,就是這個原因。倒是秉性忠不忠厚、愛不愛計較、貪不貪小便宜,這個天性上的毛病需要父母多費心。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有愛心、願意幫助別人,那麼我們就要時時以身作則,並且解釋什麼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要讓他親身去體驗。世界名著《小婦人》中,牧師夫人便要四個女兒把聖誕節晚餐留下來送去給孤兒院的孩子吃,培養她們的同情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