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彭蕙仙、蘇惠昭、陳紅旭、游常山
出版/天下文化;2010年9月第一版;2011年3月第二版
【書摘】
南方朔:
「閱讀是shopping,不是集郵。書,碰到了就碰到了,沒有非看哪一本不可。長期閱讀,由雜食而博而專之後,深知相關的書多半大同小異,隨手一翻閱,即可以理出梗概。如有機會碰到小異的書,一定買來看。學問的突出,也許就差在那一點點不同。」
王浩威:
「我經常被問,如何才能愛上閱讀呢?
如果是孩子,已經有太多研究證明『身教』最有用。但所謂『身教』並不是大人把小孩抓過來,說『我們一起來看書吧』、『你讀完這本書有什麼感想』,這會讓小孩覺得無趣、痛苦,逃之唯恐不及。真正的『身教』,不是大人裝作愛看書來誘拐小孩,而是要讓小孩無意中撞見大人沉浸於閱讀中,那種用心的投入,全然的陶醉,以及說起某一本書時的手舞足蹈,發亮的眼睛。
書真有這麼迷人嗎?孩子的好奇心是強烈的,一定也想去試一試。」
王文華:
「每一本書都像一座博物館,我們不能一直住在博物館裡,儘管展覽繽紛絢爛,讓人心醉神迷,不捨離去。看完一本書,我們應該要低著頭走出來,思考受到怎樣的感動和啟發,然後化為行動,去談戀愛、去旅行、去跑步、去減肥、去做菜、去跳舞、去養一隻狗或一隻貓……,這才算走完讀書的最後一程。
閱讀不能代替真實的人生,書裡的文字終究是一手人生的再現,是二手的人生,真真實實的活著才是一手的人生。我們要吃飯,我們要閱讀,而真正讀完一本書的意思是,我們必須整個浸泡下去再浮上岸來,回到一手的人生。」
曾志朗:
「女人懷孕會『病子』,我則是『病書』,病得很重。當一本小說只餘薄薄幾頁,下一本小說還懸而未決,我會焦慮的在書架前來回踱步,這本書摸一摸,那本書翻一翻,直到接受某一本書的召喚,心才安定下來。」
曾志朗:
「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迷戀過一個作家,追蹤他所有的一切,深深刻進心靈版圖,我會說,那是不夠幸福的人生。」
曾志朗:
「有一年我到瑞典演講,演講結束後大雪紛飛,沒辦法走太遠。我被困在這座有六百年歷史大學城的一家小咖啡館,望著如同天上白雲降落到地表的河流。
我請問女服務生,這附近有沒有地方可以去走一走?她說,先生,你從這裡看出去,有沒有一個黃色屋頂呢?那裡是我們的圖書館,是我們智慧的殿堂,裡面有一冊鎮城之寶,哥白尼原著第二版。還有那座教堂,那是我們心靈的寶藏。
她講得如此自然,毫不做作,但我讀得出她如何驕傲於她的小鎮擁有圖書館和教堂。那就是文化,文化的層次寫在人民的身上,一個咖啡館服務生或計程車司機。
我希望那就是我們的台灣,一切就從讓人人愛上閱讀開始。」
洪蘭:
「事情總有輕重緩急。父母看電視小孩就看電視,父母打牌小孩就打牌;不看電視不打牌,也還有做不完的家事。職業婦女時間有限,把家事擺在第一位,就剝奪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顧孩子和做家事,我認為應該優先顧孩子,家事可以晚一點做,不做也不要緊,今天做了明天還是一樣髒。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趁孩子醒著的時候陪他,看書講故事,藉機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建立安全感,等他長大,想回頭彌補,他已經走到你觸及不到的所在了。」
蔡穎卿: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對童書瞭若指掌,這非常好,但我想是不應該只讀童書,因為這是一種閱讀上的偏食與不合理,也許這樣只沉浸在階段性教養目標的閱讀習慣,反而對閱讀教育是一種不好的示範。閱讀有如光合作用,自己必須具備某些要素,才能轉化生活中的有機養分。就讓我們先當真正喜愛閱讀、享受閱讀的父母,並以此身影來影響孩子的成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