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瓶面面如是說】
在這本《天下雜誌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裡,
有兩個生命故事讓面面感動得紅了眼眶,
一是林陞顯先生的故事,另一是作家黃春明先生的故事:

[
林陞顯先生的故事]
(肝癌末期)的林陞顯在十八歲兒子為自己洗腳的過程中,
打定主意一定要在離開這個世界前,為爸爸洗腳盡孝。

在父親八十大壽上,
至親好友齊聚在自家三芝小屋,
溫馨燭光中,
已經腹水腫脹、消瘦面黃的林陞顯,
跪下為父親洗腳。

林陞顯從小在父親嚴格的日式教育下長大,
父親常在晚飯後當著全工地工人面前用木劍毒打他。
他一心想超越父親,
罹癌之後,心中總有許多不曾對父親敞開的地方。

儀式最後,他與父親緊緊擁抱,
不約而同用日語說出了對彼此一世緣份的祝福,
在人生終點終於得到盼望已久的父親的愛與諒解。

完成心願後,對死亡有了不同體悟、瀟灑先走一步的他,
將臨終前反覆聆聽的《千風之歌》送給親友,
希望他們也能自信、圓滿走完這一生:
請不要佇立在我的墳前哭泣
因為我並不在那裡
我已化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晨曦升起之際,我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幕低垂之時,我幻化成星辰,溫柔守護你



[
作家黃春明先生的故事]
「四年前,黃春明的小兒子黃國峻,因為情關難過而自殺,
……開朗海派的父親、與纖細體貼的孩子關係緊密,
但還是無法讓悲劇轉圜。

『我很難過很難過,但是我可以理解他,
他一定很痛苦,我們很捨不得,但說不定這樣對他比較好。
我們不能只站在我們的立場去想,』
談到國峻,黃春明講最多次的一句話是『我能理解他』。

……黃春明想念國峻,但很少夢見他。
十一個月前的一個清晨,竟夢見國峻,
結果被電話吵醒,電話那頭說,孫子生了!

……大兒子國珍拍的一張黃春明抱著孫子的照片,
他手扶著嬰兒的小臉頰,眼裡是無盡溫柔。
『我的心曾經失去一塊肉,你卻來給我補上,
雖然在傷口上還留有痕跡,但是已經很完美了。』
黃春明在照片旁題詩,滿足盡現。

『這是一個創傷的補償,
當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就是讓我們很喜悅,』
黃春明最近才把原本在宜蘭的摩托車運回台北,
晚上打電話給大兒子,
『他(孫子)睡了嗎?還有多久才睡?好,我來。』
騎上五十分鐘的摩托車去汐止看孫子,再騎五十分鐘回台北,
『看了也沒怎樣,呵呵,但就是開心呀。』

七十五歲的黃春明,
雖然心上還有傷痕,但是已經很完美了。」




【書摘】
(p. 25) 洪蘭:「現在生命教育最迫切要做的是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人生的目的在於實現心中的理想,若是心中無理想,人生自然無目的,醉生夢死當然就成為生活的態度了。要實踐生命教育必須從實做中去求體驗,沒有體驗不會有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有學習。」

(p. 25)
洪蘭:「生命教育的推行不難,從每學期志工服務開始做起,一旦做過志工,很多人一生都是志工,不但他自己生活充實了,我們的社會也變美好了。」

(p. 28)
南方朔:「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家邊沁(Jeremy Bentham)他臨終前不久,曾寫了一封生日信給朋友的女兒,信裡有這樣一段:『盡妳的能力去創造所有的幸福快樂;盡妳的能力去解除所有妳能解除掉的不幸,妳每一天都要盡可能對別人的幸福添加一點,或讓別人的不幸減少一點;如果妳在別人的心田種下一點快樂,妳將會發現這一切都將在妳的心田被收割;如果妳將別人心中的悲哀趕走,妳將會發現妳靈魂的聖殿將會開滿美麗的安寧和喜悅。』

(p. 30)
司徒達賢:「幾十年來,我們的制度將中學學業成績與個人前程過度連結。如果此一連結能夠解開或脫鉤,大部分的問題應可獲得解決。」

(p. 44)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真正的快樂,是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和道德,產生正向的情緒。而持續做有意義的活動,才能讓人擁有真實而長久的快樂。

(p. 44)
積極參與社會,樂在服務,是幸福快樂最佳的起點。

(p. 46)
史賓塞.強森(Spencer Johnson):「在這個不斷變動的年代,常常是這一分鐘還在頂峰,下一分鐘就跌到谷底,你不知道明天到底是起是落。重要的是,不管你現在是在山峰還是谷底,都能平靜、快樂,不隨著發生在身上的每件事震盪起伏。歡迎失敗、不確定,相信你可以從中學到什麼,跟逆境學習,就會創造下一個順境。」

(p. 48)
史賓塞.強森(Spencer Johnson):「要讓生命快樂成功,第一是學會接受,接受你現在的人生,並且心懷感激。即使處在不愉快的狀態,只要你感謝目前所擁有的,而不是埋怨自己沒有什麼,在那一刻,你就是成功的。其次,要設定並且遵循一個實際可行的願景,並且享受追求的過程,我認為成功就是這個過程中的所有活動,而不是結果。年輕人要多嘗試不同的事物,走出舒適圈,去做你覺得不喜歡的事情,這是很好的開始,直到你找到某件你覺得自己樂在其中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目標。」

(p. 64)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劉孟奇:「對於青少年來說,生命教育應該是要設法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生命可以有多少可能性,可以多麼有趣,而只要好好運用,就可以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對社區、對社會做出許多美好的貢獻。」

(p. 100)
羅東高中輔導老師胡敏華認為家庭情緒教育,要讓孩子學會分析自己的感受,並用正確的情緒詞彙表達出來。例如她每天會跟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事、學生跟她分享了什麼,我很難過或高興的理由,而不是只有「今天好不好」。這是示範使用情緒工具給孩子看,敘述自己遇到事情的過程、情緒的反應和原因,也傾聽孩子,「不能老是期待孩子跟你說什麼,而自己卻在轉遙控器。」有一天當他出了狀況,就會願意表達,讓你陪著他一起哭,這時家對他的意義是無可取代的。

(p. 136)
善用聯絡簿:讓學生每天具體感恩一位幫助自己或他人的人,並反省自己當天做對或做錯的事,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導師必須真誠回應並導引。

(p. 205)
如果孩子不喜歡讀書,《東大特訓班》是一帖良藥。這齣日劇說的是一個律師如何激勵三流學校的高中生考上東京大學,看完不但會被劇中強調的友情和努力深受感動,更會讓學生找到讀書的目標和技巧。

(p. 208)
台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父母親不要只是想給小孩最好的,而是要有一個心跟心的支撐。」

(p. 214)
人際關係和同理心是年輕世代最重要的人生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從和父母親的友善互動做起。

(p. 227)
平常就找出取悅自己、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作為面對痛苦和困難的心理練習。……找出一百種甚至更多的方法,情緒不好時拿出來用,記得自己如何從痛苦走出來,寫在清單上,面對生命陷落時才有再爬起來的力量。

(p. 229)
懷抱希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雖然不是馬上好,但一定會慢慢好。

(p. 238)
盡力為心愛的人做事:在一個人絕望的時,可以從為心愛的人做事找到生命的力量,即使知道來日不多,但想到可以為旁邊的人做事,會發現即使只有三個月,也可以做很多事,「既然此生已了,何不去幫助一些人?」很多人在生命末了前才有所領悟。

(p. 268)
張大春:「體會與表達,是人生最根本的能力。一個人有多少語彙分析、描述自己,才可能觀察、反省自己,對自己考察得愈縝密,愈能了解自己的顧慮、動機、眼光,才可能把人我、群己的種種關係都放進參考架構裡去思惟。」

(p. 270)
孩子還沒出生前,張大春就想得很清楚,除了健康,他教養孩子的目標是成為「正直而大方」的人,在大是大非上正直,要能慷慨分享。「大方其實是利己的,因為不去計較,人生就會舒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