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黃淑文
出版/圓神;20114月初版

【小書摘】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他腦子裡的知識,而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感情。

我無法斷定孩子因為我的教養,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決定他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看一個人要看他的一生,沒有走到一生的盡頭,我們怎能知道一個人一生的結局,又怎能替別人
(包括自己的小孩)檢視他的一生?我唯一能確定的,是我終其一生不會遺棄我的孩子,不管他們有沒有出息?有沒有世俗的成就?我都會一生守候著他們,分享他們的快樂、悲傷,成為他們最大的依靠。

你容許孩子長出他自己的樣子嗎?容許他背離你的期待,做他自己?
相信你的孩子,會活出自己的天空。

孩子初期的生命網絡,是你幫他拉出去的,別小看自己的付出,即使孩子只是小
baby,我們點點滴滴的付出,依然會在孩子心上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更嚴肅一點說,我們是在創造孩子的記憶,你得問問自己,你想為孩子的童年留下什麼,烙刻什麼樣的生命紋路?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家都有一本需要修行的生命大書,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採用同樣的教養方式。不管你是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或是全心陪孩子的全職媽媽,只要你投注對孩子的愛,就會創造出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教養模式,適合你的家庭,適合你自己,陪著孩子好好長大。

前陣子讀了張愛玲的《流言》,裡面有篇「造人」,張愛玲對小孩的觀察,真是一語中的。
……
如同張愛玲所形容:「小孩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麼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
「青年的特點是善忘,才過了兒時便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直到老年,又漸漸和兒童接近起來,中間隔了一個時期,俗障最深,與孩子們完全失去接觸——剛巧這便是生孩子的時候。」
「無怪生孩子的可以生了又生。他們把孩子看做有趣的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想,任何大人看了張愛玲這段書寫,會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針狠狠螫到似的,帶著隱隱刺痛的警醒,開始檢視自己究竟用什麼眼光看待孩子,甚至回眸看兒時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