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段時間,我不經意會問女兒:『妳在幹嘛?』
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沒幹嘛。』
我以為她只是隨口敷衍,或沒有辦法用語言準確描述自己在做什麼。
等到她長大些,小學五年級吧,有一天她突然鄭重其事地跟我說,
她很喜歡『發呆』,覺得『發呆』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是了,『發呆』就是她對安靜片刻的形容。
她很誠實地表達了在那安靜中能夠獲得的特殊感受,一種可以享受的感受。

小孩喜歡『發呆』,甚至他們需要『發呆』。
周遭那麼多對他們潮襲而來的刺激、訊息,大部分是他們無法簡單歸類接受的。
有太多他們不懂的,會給他們尚未成熟的神經系統,與還沒完全的社會化能力很高的壓力。
『發呆』,靜一下,從這樣的壓力中逃離一下,因而『很舒服』。

但是,一般大人會怎樣看待『發呆』的小孩呢?
光是『發呆』這樣的詞語,本身就有強烈的負面意味——『發呆』顯現出『呆』樣,是『呆』小孩才做的?

不,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小孩可以『發呆』,可以有不時『安靜下來』的時刻,
他們才有機會逐漸變得更『聰明』——耳聰目明。
安靜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的感官恢復了領受訊息刺激能力,
清空了一些東西,留出了心靈的一些空間,
他們才又能聽、能看、能想、能判斷。

女兒在琴房裡練琴,有時會愈練愈亂,音樂變得不知所云,
我會過去對她說:『欸,妳要不要先去『發呆』一下,再回來彈呢?』
女兒回頭給我一個燦爛的笑容,
很高興我和她一樣『呆』,可以知道『發呆』的意義。」
——《親子玩身體:打造孩子幸福成長的八堂課》,p. 1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