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志健
出版/心靈工坊;2012年9月初版一刷
【小書摘】
說故事讓我進入自己的生命,療癒我自己。為什麼說故事就有療癒呢?因為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自艾自憐、更不是在自我炫耀,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這裡所謂的「再經驗」,指的是當我們「再說」故事時,我們開始以新的觀點、角度,去看待過去、理解過去的發生,於是,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翻新」,並帶出「多元」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所在。
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而當老故事得以「再經驗」時,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新意義」。意義是重要的,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白白發生的,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找到意義,生命才能往下走。但這個意義不會自己跑出來,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當我們「反覆敘說」時,意義才會現身。找到意義,生命就有了出口,傷痛就得以痊癒,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釋放自己,生命不再拉扯。
一句好話的背後,是祝福的象徵,它代表著你對孩子的信任及深深的愛。
相信我,所有的孩子,一輩子所衷心渴望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得到父母的愛與祝福。當我們可以得到父母的愛與認同時,生命就安穩了。這是我做諮商工作多年,最大的心得。
「回應」就是「教育」,你的回應方式,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以及你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學親子教育,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回應孩子」。
我十分明白,他能善待我,是因為他很善待自己。愛自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愛自己有多少,也才能給別人多少,騙不了人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