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書名/《心靈突破60問:張德芬&馬提納帶你找回生命的大自在》
作者/張德芬、洛伊.馬提納
出版/方智;2012年1月初版
【水瓶面面如是說】
這本心靈書很對我的味,不枯燥、不難懂,很有收穫。
後來陸續看了張德芬先前出版的多本心靈小說,也很是喜歡。
【書摘】
真正的勇氣並不代表不害怕,而是說,你雖然感覺得到恐懼,卻可以帶著它前進,這就是勇氣。(張德芬)
「恐懼」其實沒什麼好怕的,我們只是不習慣和它共處罷了。恐懼通常會在我們的身體上引起某種感受,只要學習和這種感受共處,看出它不過是一種能量,那麼,你就會發現它無法阻礙你前進。(張德芬)
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是因為自己嚇自己而來的——自己用很多幻想和故事來恐嚇自己,愈想愈害怕。(那你幹麼還想?)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問題在於:你無法停止上癮似的臆想,所以會陷入情緒的漩渦之中。我的建議是,把注意力帶到眼、耳、鼻、舌、身的任何一個感受上。比方說,如果看到一朵美麗的花,就心神專注地看,跟這朵花說話,讓它幫助你定錨在當下,不要胡思亂想。或者你可以全神貫注地傾聽當下的任何聲響,提醒自己當下這一刻才是真實的,腦子裡的其他想法都不是。另外,你也可以感受自己的坐姿,去體驗身體和椅子接觸的感覺,或是嗅聞菜香,專心一意地品嚐一顆水果。這些行為都有助於停止胡思亂想,離開恐懼。(張德芬)
如果你能隨時「抓到」自己又在胡思亂想,從而讓自己回到正念——正確、正面、樂觀的想法——或是把注意力帶到當下與你同在的事物上,那麼一段時間之後,你的內在力量會增強、內在空間會擴大,負面情緒就比較不會來騷擾你了。(張德芬)
請你輕鬆一點看待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是生命的主人。真正困擾你的並非外在的人事物,而是你對它們的看法。(張德芬)
你可以想像當你臨終躺在床上時,關注的焦點會是什麼?我想那時沒有人會說:「唉!當初我要是多賺個一百萬就好了。」「我要是多買一部車就好了。」或是「我真該開一家公司當老闆的。」當你躺在死亡之床上面時,心裡所念所想的,就是你現在應該努力的方向。那也許會是:我為這個世界做了什麼?我愛的人是否平安快樂?我有沒有讓他們知道,並證明我愛他們?我這一生過得充不充實?我是否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有沒有善用並發揮老天給我的資源,讓自己和周圍的人、甚至更多人受益?我聽過一句很值得深思的話:「人活著的時候,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而死的時候,又好像從沒活過。」(張德芬)
命運是發生在你身上,而不是讓你去尋找的。如果可以謙卑地臣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並試著讓它們發揮最大的效用,你就進入了好的命運軌道之中。這就像坐船過河,控制船的並不是你,而是河流,如果就這樣「隨船逐流」,你會發現所有人的命運、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然而,如果你掙扎、反抗,想要逆流而行,就會產生許多痛苦。(張德芬)
藉由服務他人、幫助他人、造福他人——也就是利他主義——我們就會逐漸接近自己的、最終的目標。(張德芬)
每當你察覺到負面情緒時,請告訴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狀態,讓我重新把焦點放在快樂、放在感恩、放在我生命中的美好事物上。」以我為例,每次當我看到某件讓我產生負面感受的事物時,我都把它當作是邀請我去確定自己內在已有的快樂。(馬提納)
我給過許多人一個重要的建議:先有最終的目標再行動。當你即將離開人世、返回天家時,你希望如何回顧自己的一生?你實現了什麼目標?你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去世時臉上是否帶著微笑,感受到自己心中所有的愛?你是否因為對於讓地球變得更好有所貢獻,而覺得非常棒?如果你都想得很清楚了,就可以往回推,決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不管你去世的時候身處何地,最重要的是你內心的感受。(中略)我總是告訴大家,要將快樂、健康和活力放在中間,因為這些是能常伴你左右的財富,它們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標。(馬提納)
如果要問教養孩子有什麼普適原則,我會說,把自己修練好,孩子就會長得很好。其實,你不必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干涉太多,就像植物一樣,給它適當的土壤、陽光和水,它自己就會長得很好。問題兒童或青少年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這點絕對無庸置疑。(張德芬)
讚美是需要技巧的,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你應該完全為了孩子所做的事而讚美,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做事情的過程中或剛剛結束時,而且讚美時要很小心,不要說「你讓我很驕傲」,這樣可能會讓孩子以後做任何事都以讓你驕傲為依歸。你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以自己為傲,因此你要對他們說:「哇,你做得太棒了!你一定很為自己驕傲。」請教導他們以自己為榮,教他們愛自己,讓孩子知道,他們非常出色,你非常愛他們,他們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為你的生命帶來許多喜悅。對父母而言,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欣賞、感謝之情非常重要。(馬提納)
零到七歲是孩子建構自我形象最關鍵的幾年,在這個時期,批評孩子時所採用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你說:「你沒有做好那件事。」聽到孩子耳裡就成了「我不好」,把這句話轉化成針對個人。以孩子在牆上畫畫為例,比較好的批評方法是,先找到某件孩子做得非常好的事(例如繪畫)讚美一番,再針對他把畫畫的熱情宣洩到牆上這件事提出你的想法:「我非常喜歡你的畫,你畫得真的很棒,但是在牆上畫畫就不太妥當了。我真正不喜歡的是你在牆上畫畫這件事。」然後,結尾一定要說「我愛你」,不要讓孩子認為你批評他代表他不好或你不愛他: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做了某些你不贊同或你不喜歡的事,你也會永遠愛他。這種方法叫「三明治回饋」,就是先說優點,再說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後再給予正面鼓勵。這在孩子成長過程的早期,尤其七歲前特別重要。(馬提納)
如果孩子覺得你有一絲一毫和他們對抗的意圖,便會鬧個不停;如果孩子覺得你害怕或抗拒他們的哭鬧,就會變本加厲地讓你更難堪。所以,你必須擁有內在力量,回歸自己的中心,沉穩地和孩子溝通。(中略)許多成年人在和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時,表現得有些無助,看得出來當孩子開始哭鬧時,這些人不知道如何應對,不是變得恐慌、著急,就是大發脾氣。其實,孩子對你當下的狀況心知肚明,如果小孩一哭鬧你就慌了手腳,他們就知道哭是非常好的武器,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哭鬧就可以了。因此,沉穩的父母懂得如何溫柔地堅持,同時帶著同理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張德芬)
如果沒有紀律、沒有界線、沒有規矩,你其實是讓孩子的未來處於危險之中,因為他們不知道界線是什麼,可能會陷入麻煩。為人父母者必須了解這一點,這非常非常重要。孩子會盡一切可能測試父母的底線,這是他們的正當權利,而做父母的要知道自己設置底線之後,孩子會來測試這些底線是否一直保持一致。如果父母說「不」,孩子有兩分鐘時間再來問一次,而父母要一直堅持說「不」。在某些方面,你必須非常非常嚴格,當孩子開始哭鬧時,你只要知道一件事:身為醫師,我敢說沒有孩子會哭死,從來沒有,他們之所以哭,只是想贏過父母的力量,只是想看看父母是不是會因而同意他們擁有自己想要的事物。所以,如果孩子開始哭鬧,不要管他們,繼續過日子,做點其他的事,他們早晚會停止這樣做的。但有些小孩非常堅持不懈、非常固執,會花很長的時間測試,只要父母投降一次,他們就不知道界限在哪裡了,於是長大後變得頤指氣使、非常自私,不尊重他人的界線,這對整個社會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清楚自己的責任,你要知道,你教養孩子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未來,也會影響到其他人。(馬提納)
你唯一需要的老師就是你必須和他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的人,例如伴侶、父母、密友等。這些人是你最好的老師,但要從他們那裡學習卻很困難。無論你和他們有何衝突,都是你要學習的功課。(張德芬)
即使是給自己洗腦,也要變得正面、積極,想像自己會過著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想像所有的事情都會變好。即使最後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沒有變得美好,過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因為這整個過程是好的。這個過程讓我們相信自己的生活會變好,即使最後並不是這樣的結果,但我們在過程中曾經感受到快樂,這就夠了。(張德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