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王浩威
出版/心靈工坊;20138月初版一刷

【水瓶面面如是說】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岭在推薦序中這樣說這本書:
「這一本書延續了浩威過往類似書籍的特色:
將艱鉅冷僻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千變萬化的實例,
用流暢溫和的文字,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
這一次,他藉由行醫當中的個案經歷,
佐以或是社會學、或是心理學、或是精神醫學的知識,
以比一般類似書籍更全盤思考的角度,
去探討青春期孩子及他們的父母所面臨的困境。
藉由浩威的博學多聞,
我們得以從更寬廣、更人文的角度去思考這些社會現象。」
這段話為王浩威醫師的這本《晚熟世代:醫師的家庭門診》下了很好的註解。

王浩威
醫師也在書中精闢的討論親職教育興起的原因,
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另外,王醫師也在書中探討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父母要錢,千萬別儲蓄」的談話,以及《今周刊》曾出現的封面故事〈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這兩個話題,
醫師的分析鞭辟入裡,令人佩服!

在這個年輕人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父母們又不夠成熟,不懂得放手的晚熟世代裡,

醫師給年輕人和父母的處方箋是:
「只要拿起槳開始划,不管朝向哪個方向,總會抵達新陸地!
父母若能像一座山般,從容安定地存在,就是療癒的開始。」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家庭教育類好書,與親愛的朋友們分享!

【書摘】
影響年輕人生命力的,不只是擁抱他們的父母,還有比父母的擁抱更大的擁抱,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如果這個社會是充滿生機的,成年人每天都興致勃勃地投入生活,對未來充滿朝氣,那麼,在這環境長大的年輕人,面對未來當然也是躍躍欲試的。
很多人在批評我們的年輕人之餘,總會拿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來比較,說他們是如何積極進取,如何為未來打拚。我們大人都忘了,在大陸,和我們年紀一樣的成年人們,也是充滿信心地向前看——只是我們很鴕鳥地譏諷他們是向「錢」看,而看不到他們後面更重要的那股幹勁,如此而已。

這是一個十分外向的時代,除了重視社交技巧,也重視外表。沒有能力隨興擺動肢體,卻可能十分重視身體和外表。身體只剩下形狀、尺寸和名牌,卻沒有廣泛的熟悉、沒有觸覺,也沒有體覺(somatic sensation)。既然不熟悉也沒有感覺,身體也就無法和自己的情緒做任何連結。也就是說,沒有身體感覺,當然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
(中略)
有「身體」的青少年,自然也就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沒「身體」的青少年卻是連自己的情緒都困住了,甚至到他們成為別人的父母時還是如此。

向世界,不一定就能走進世界。
走向世界,是旅行家的行徑;走入世界,則是人類學家的態度。

《孩子如何成功》一書提出七項可預測孩子未來是否成功的能力,以及如何擁有這七項能力的方法:
熱情(Zest):以興奮和能量來迎接生命;感到生命力和整個人是啟動的。方法包括:積極參與、展現狂熱、激勵別人。
自我掌控(Self-Control):對自己的感受和所作所為都加以節制;建立自我紀律。方法包括:社會工作、做好課前準備、集中注意力而抗拒分心、記牢並遵守指示、今日事今日畢、維持人際關係、即使被批評或挑釁也維持心平氣和、讓別人說話而不打斷、對成人或同儕有禮、隨時注意自己的脾氣。
感恩(Gratitude):對任何機會和任何發生的好事都加以察覺,並且感激這一切。方法包括:找出別人的好並表示欣賞,對所有的機會都能夠察覺並表示感謝。
好奇心(Curiosity):對新事物的體驗和學習單純地有興趣,找到讓自己著迷的東西。方法包括:熱中於新事物的探索、透過提問和回答來加深理解、積極地傾聽別人的想法。
樂觀(Optimism):期待未來最美好的一切,並且努力去取得。方法包括:克服挫折而快快恢復、堅信努力將有益於明日的一切。
毅力(Grit):有始就有終;不顧一切阻擋來完成任務;持續力和韌力的結合。方法包括:一旦開始一定做完、在失敗後更努力、全然聚焦獨立作業。
社會智商(Social Intelligence):對他人和自己的動機與感覺是察覺的;有能力對大小團體裡的現象加以推判。方法包括:與別人衝突時有辦法找到解決之道,對別人的感受展現出尊重,知道何時和如何結識別人。

孩子的自信,是來自於他們在外界世界的探索,來自於他們克服了外面世界中遇到的困難。這些困難最好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的困難不只沒辦法克服,甚至會讓他們受到創傷。然而,太小的困難卻是不痛不癢,一點成就感也沒有。

當小孩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被愛的經驗,也往往就因此失去愛的能力。他們失去愛的能力,也就很難去愛他們的下一代。於是,這種被拋棄以及被剝奪愛的創傷,將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這世界也就出現愈來愈多的愛無能的人。

孩子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更清楚大人們在做什麼。大人們往往以為自己已經很巧妙地掩飾,不讓小孩知道真正的狀況,但小孩其實都清楚感受到了。我們如果自己不喜歡,又怎麼要求小孩子去做呢?我們自己都不相信了,小孩怎麼會相信我們所說的這些自己也不相信的事呢?

當我們對待寵物都會出現所謂的人類(個人自我)中心主義,將動物的世界想像成人類世界,這樣的行為,對動物權益保護者而言等同於動物虐待;那麼,我們又怎能確信自己的行為對子女是好的——即便是我們意識裡自認為最好的?更何況,我們更多的影響是出現在潛意識層面,而不自知。
面對教養,只有謙卑自己,不斷質疑自我、反省自我而已。

「父親像一座山」是經常被使用的形容方式。一座山,是一種有距離的穩定存在,使我們生活中不知不覺的習慣。父親就是這種存在。只要他堅定地存在,對小孩子的成長就提供了十足的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不需要向母親一樣地動手動口的,他只要安定地存在。這樣的存在,可能一直沒有改變;然而,在孩子的眼中,卻隨著成長而有不同的意義。

【延伸連結】
這本好書在「小魚散步。親子。繪本。咖啡」店借得到喔!Lin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lee0203 的頭像
    jhlee0203

    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