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錦敦
出版/張老師文化;2012年3月初版一刷
【水瓶面面如是說】
我喜歡敘事治療,感覺是可以為人帶來幸福感的心理諮商方式,但願我可以把它運用在與認輔學生的相處上,也願這學年的認輔工作能夠真正對學生有助益,加油!
【書摘】
敘事取向助人者的眼光往往會關注「問題故事以外」的故事,稱為支線故事或新故事。好奇人們的興趣與嗜好,是我最常用來建立關係以及看見新故事入口的管道。因為興趣與嗜好,往往是人們在生命裡享受且有成就感的時刻。在興趣裡,會涵納人的熱情,常常是人快樂又光榮的舞台。在興趣裡,當事人的角色往往是「專家」,當事人的生命樣貌,往往是「活著」。在這樣的故事裡與當事人相遇,敘說出來的生命樣貌常常和「問題故事」裡的當事人有很大的對比。從興趣、嗜好、享受裡去找當事人的故事,往往可以展現當事人喜愛的自我認同。當我用敘事的方式來到這裡,表達好奇,常常就打開了一連串新故事。
當我們問一個孩子:「二十歲的你,如果可以過著你喜歡的生活,那會是怎麼樣的生活?」這樣的問句嘗試開啟的是關於「渴望、期待」的故事線。這條故事線裡,人對自己生命所重視的內涵會逐一開展。接著我問孩子——
「怎麼會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這樣過生活,你會說好在哪裡?」
「你看過誰也這樣過生活嗎?可以說說看讓我知道嗎?」
「你最想讓誰知道你有這個夢想?」
說著說著,孩子渴望的故事越說越多,越來越開心,眼神裡開始有一種篤定,而不是以往那種時而飄渺、低頭漠然的狀態。
一再敘說問題故事最大的代價是「會一再重複問題的標籤」,讓孩子也用這樣的標籤來看待自己,形塑出自己有問題的認同。這也就是敘事取向刻意選擇敘說問題以外的「支線故事」最主要的原因。
敘事的治療路徑,不用急著先面對問題,而是先讓自己喜歡的故事可以發展,喜歡的故事被豐厚了,就能帶出喜歡的自我認同和情緒狀態,帶著這樣的狀態再「遷移」到原來的困境裡,往往對困境會有著不同的回應品質。
一直喜歡網路上各種部落格的存在,代表著有一個平台,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可以同時存在,讓有各種不同需要的人們能找到一個可以歸屬、對話、學習的地方。部落格可以視為某種發聲的邀請,邀請許多人來理解、見證作者的概念與創作,而觀眾的回應與共鳴就是最好的「迴響」,許多時候可以支持與豐厚創作者的故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