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瓶面面如是說】
     《放手讓孩子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力》一書談論蒙特梭利的育兒觀念和方法,實用、淺顯易讀。面面從中得到許多提醒與啟發,並將之運用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欣喜看見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一點一滴的小進步。
     讀完相良敦子女士的《放手讓孩子做》這本書後,我又翻閱了其舊作《二次啟蒙:給3~6歲孩子第二次機會》,發現這兩本書的內容十分相近。於是,將這兩本書的書摘放在一起,與朋友們分享。




《放手讓孩子做: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生活力
作者/相良敦子(日本蒙特梭利教育倡導者)
譯者/連雪雅
出版/三采文化;20081210

【書摘】
當孩子說「我會!」、「我要自己做!」時,表示他想要獨力完成。
孩子正發出「教教我怎麼自己做!」的請求。這是他們邁向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因為「還不會做」而處於弱勢,而「已經會做」的大人則占上風。強者經常忽視弱者的願望、煩惱或哀傷。來到這世上才幾年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大人不該強迫孩子配合自己的生活步調,全權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感到困惑。他們只是希望「你教他該怎麼做」。你代替他做或是對他發脾氣只會讓他們感到很傷心。貼近孩子的心,想想該如何讓他們了解「怎麼做」。再透過「做給他看」的教育技巧,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了學會自己做,孩子們會很認真地看。孩子們會緊盯你示範的每一個動作,請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做給他們看」。

乍聽之下,「做給他看」的教育技巧似乎很難,其實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只要掌握以下的要點即可。
1.      鎖定孩子想做的一個活動。
2.      分解構成這個活動的步驟。
3.      只選出必要的部份,慢慢地、清楚地排定順序。
4.      在孩子的面前,把這個動作「做給他看」。
5.      「做給他看」的時候,不多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地做。也就是,說明與動作分開進行。
6.      示範完畢後再以簡單的幾句話說明。

孩子們想學會「怎麼做」,不管是怎麼穿脫衣服、怎麼吃飯、怎麼整理、怎麼打掃或洗衣服、怎麼打招呼及其他禮節,這些他們真的都很想知道。但是大人們卻搶著替他們做,買英語教學
DVD,要他們乖乖在電視機前看,甚至親子開車送他們去學才藝。
幼兒時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日常生活中的事。教導的過程中就算出現失敗的情況,也請以耐心與愛心,守護、鼓勵他們直到成功為止。

幼兒期的孩子會因為相同的地點、順序、方向、步驟等他們已熟悉的固定事物而感到安心,智能的發展也會變得活躍。因此,請勿任意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

原本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到外面玩一玩,所以常常帶兒子出門,但是總覺得他似乎玩得不太開心,好像到外面反而更有壓力。我想,「小孩老喜歡往外跑」這句話,大概是父母親過度的迷思或願望,爸媽不見得非得帶孩子激烈地跑跑跳跳,讓他們靜靜地、專注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說不定會讓孩子更有活力。在哪裡玩並不重要,讓孩子能夠心滿意足地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重要。

產生「看、聽、摸、聞、嚐」的感覺必須運用「眼(視覺)、耳(聽覺)、皮膚(觸覺)、鼻(嗅覺)、舌頭(味覺)」的感官,這些是我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讓這些感官趨於完整且準確的時期,就是「感覺的敏感期」。經常使用這些感覺,可使各自的器官發展得更成熟,功能更精準。感覺的敏感期大概出現於三歲至六歲左右。
「感覺的敏感期」是一生只有一次可磨練感覺的時期。為了讓孩子擁有出色的感性,必須在這時期好好鍛鍊他們如何從外界接收感覺。
所以,和孩子一同感動、發現、喜悅,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大人能夠一起體會孩子的感覺,可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產生活出自我的能量。




《二次啟蒙:給
3~6歲孩子第二次機會》
作者/相良敦子(日本蒙特梭利教育倡導者)
譯者/王珍妮
出版/新手父母;20001025初版

【書摘】
正確拿筷子吃飯、好好地使用工具、會收拾乾淨,有禮貌、生活常規的問候、與人相處等,以上這些事情都是四歲前後、隨意肌運動的調整期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大人能把正確的動作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教導孩子去做的話,他們會很樂意地學會它。而且當孩子們學會這些事時,他們會充滿自信、毫不畏縮地做出來。

蒙特梭利說:「在教導中教導」,也就是說,你不要「在教他的時候糾正他的錯誤」,而是反覆不斷地做正確的動作給他看。當孩子看過而且想要做出正確的動作時,他就會一邊看一邊想:「我該怎麼做才對?」自主地把事情做好。所以大人在孩子面前只要以一顆溫暖的心,不必說太多的話,持續的做正確的動作給孩子看,才是最重要的。

蒙特梭利曾說,當孩子說出「我自己來做!」時,正是孩子向大人發出「幫助我,讓我可以自己去做!」的吶喊,大人本應該幫助孩子讓他自己去做的,但他們卻代替孩子,把事情都先做好了,結果,孩子做什麼都興趣缺缺,或是變成什麼都不會做,抑或是變成欲望很高、很難滿足的孩子。

令人困擾的孩子變好了,這並不是大人的說教或是嚴格的管教所帶來的結果。而是當孩子自己感受到深刻的充實感,完成他所從事的活動,而領悟到自信時,從心裡逐漸蛻變而成的。


蒙特梭利曾說:
當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才好時,就專注地去做你眼前的事。
如果看不清接下來該怎麼做、該往哪裡去,別一直煩惱而是應該專注去做手上正在做的事,這樣你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方向,路也就會拓展開來。這樣的道理不僅成為她的人生觀,同時也成為她教育的中心理念。

或許幫助孩子在家庭每日的生活中,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行動,會比帶他去補習班或才藝班來得麻煩也說不定。正因為不容易,所以才有補習班和才藝班學不到的重要基礎。很多家庭都認為「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就可以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親代勞,什麼都為他們做好了。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你再叫他「自己去做!」或「家裡的事你也多少幫一點忙好不好!」都沒有用了。因為孩子已經不知道如何把家裡的事很有條理地做好。

作者/相良敦子 作者/相良敦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