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俐蓉(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親子教育專家)
出版/天下雜誌;2009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的讀後心得報告】
面對三歲七個月的女兒幸恩,
面面愈發覺得情緒教育之重要,
目前幸恩開始在認識自己的情緒,
也常會用較為激烈的言語與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情感需求,
如何幫助幸恩學習處理情緒、帶領她逐漸試著以平和的態度傳達自己的心聲與所求,
成為我當前所面對且重視的教養課題。
天下雜誌日前出版的這本《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
及4月號《親子天下》雜誌中企劃的「教出好情緒」這個專題,
對我來說,是非常受用的。
4月號《親子天下》面面之後也會在部落格中分享閱讀筆記與心得,
今天就先與大家分享並推薦《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這本書,
此書作者楊俐蓉長期投入社區EQ教育和家庭EQ教育的推廣,
在書中她提供父母和老師諸多如何協助孩子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實用方法,
如果您和面面一樣關心孩子的情緒教育,
如果您和面面一樣掛心著孩子的情緒問題,希望孩子慢慢培養出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
這本書會給您很多的參考與建議。
【水瓶面面書中重點隨手記】
了解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強度,找到適合的方式帶領他,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反應度高的孩子在表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會哭的很大聲、鬧的很厲害,令周遭的人十分困擾。可是當這樣的孩子開心的時候,他們會咯咯的笑個不停,甚至大聲歡呼、手舞足蹈,讓人看了就覺得世界真美好。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兒小軒[1y9m]就是屬於這種對事物反應強度極高的孩子吶!)
我曾看過非常有智慧的幼兒園及 國小的 老師,對於班上活動量較高的孩子,他們的方法是注意到孩子已經快坐不住時,叫他起來幫忙擦黑板、發考卷,或幫老師倒杯水等。只要孩子所從事的作業有點變化,讓這樣的孩子動一動再回到座位上,他又可以重新進入安定專注的狀況。尤其孩子在這個轉換中又 能得到 老師的肯定與讚賞,往後他就會更願意表現良好的行為,隨著年齡漸長,他們就愈能夠掌握自我克制的機制。
(水瓶面面如是說:嗯,這真是很有智慧的方法,等育嬰假請完,從回教學現場,我也要這樣來做做看!)
性格的後天教養目標,不是把孩子「改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讓孩子發展出自我了解、自我接納,進而自我克制、自我調整的能力。當孩子擁有自我駕馭的智慧,父母就可以全然的放心放手,讓孩子自主獨立。
規律的孩子很容易就學會將玩具歸位,不規律的孩子只要能把東西全部收進一個箱子、櫃子就已經不錯了。但對於和他人共用的物品,就必須堅持他放回原處;會影響他人行進的地方,就必須要求他收拾乾淨。
有些父母因為自身的疲憊,往往希望孩子能夠睡午覺或晚上早早入睡。如果父母無法釐清是自己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就很容易出現父母堅持要孩子早睡是為孩子好,但子女不但不領情,反而感到困惑與生氣。唯有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非常疲憊需要休息,並確實要求孩子配合、不吵鬧,才能夠兼顧孩子的感受與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態度,順利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針對「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教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這個課題,做過相當多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合理的範圍內,不管是管得緊一些或鬆一點,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親的愛,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特別是透過肢體的接觸和語言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對於長大之後的成就動機與人際關係都有相當大的正面影響。
為人父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這個高壓力、高焦慮的時代。不完美的父母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只要能符合「對自己坦承、恰當地表達憤怒情緒、充分地表達愛意、獨立自主、重視溝通、承認人的不完美」等六大原則,就是夠好的父母。
(水瓶面面如是說:此六大原則請詳見書中p.52-54,或上親子天下網站線上閱讀〈做到6件事,就是夠好的父母〉一文。)
以正向的態度與信心看孩子:以「精力充沛」取代「調皮好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一個喜歡自己的孩子,行為自有分寸;正面形象的話語讓孩子有動力去改變不適當的行為。
由於自尊心極強的小女兒向來不輕易道歉,因此我比較在意的是她是否知錯能改,只要在行動上確實做了調整,我並不要求她非得道歉不可。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家兩個孩子自尊心看來似乎也極強,尤其兒子小軒雖不到兩歲,其實已明白何謂「道歉」,但若是打了人,要他向對方道歉,他可是固執地怎樣都不肯低頭認錯;而三歲七個月的姊姊幸恩雖好些,但有時說起對不起,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語氣不甚好。也許我應該不要那麼執著在要他們非得道歉不可,而是看孩子事後行為上可有逐漸改進、調整。)
接納孩子獨特的感受與行為模式,但溫和地堅定著該有的規範,是管教孩子的基本原則。
從事親職教育這一路,遇見過不少心急如焚的父母,面對氣質特殊、難以帶養的孩子,即使對待的方式正確了,也未必能夠立竿見影。除了抱持著探索與發現的心情去了解孩子,並順著孩子的特質找到因材施教的教養方法之外,更需要一份用心而不期待的篤定。只要願意溫柔的等待,讓每個孩子依照他獨特的步調前行,陪伴孩子成長將成為一段充滿驚喜的旅程。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非常喜歡這段話呢!我是屬於比較容易擔心焦慮的母親,倒不是擔心孩子哪一方面跟不上別人,而是擔心不能把孩子教出好品格、好個性,有時也會懷疑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家人覺得我所使用的「愛的教育」是會把孩子寵壞的,我也非常不希望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但其中的拿捏是門大學問,該怎麼做對孩子最好,我還在不斷探索中,希望我能順著孩子的特質找到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為自己加油!)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人生的成就(特別是主觀的幸福、快樂感)大約只有20%取決於個人的IQ,其他80%則受到其他非智力因素影響甚深。這些因素包括:能夠舒緩自己的情緒,以免情緒影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表現;能夠克制衝動、延遲滿足;能夠激勵自己愈挫愈勇;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並妥善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並努力實踐夢想,這些我們所熟知的「成功特質」,也就是EQ指涉的內涵。由此可見,關心孩子未來的父母,實在不宜輕忽孩子的EQ發展。
當真愛進駐一個家時,無論情緒如何洶湧,終將在這裡獲得撫平;無論挫敗如何深重,家將會是最溫暖的避風港;孩子更將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這是一個高EQ家庭文化的具體表現,也是支持孩子生命往前行進的最大動力。
(水瓶面面如是說:這段話讓我想起我的媽媽,每思及媽媽對我們四個姊妹的愛,都會覺得好溫暖好溫暖,我的許多情緒真的都能在媽媽這兒得到撫平,媽媽是我力量的來源,希望我也能成為像媽媽這樣溫暖的母親。)
在不同領域肯定孩子:
……我想起童年的除夕。記得每年領過壓歲錢,媽媽接著就會開始頒發獎金,第一個獎通常是身高獎。爸爸幫我們兄弟姊妹量身高,媽媽負責記錄,這一年內長最多的人就會領到額外的一個紅包袋,接著是體重獎、服務獎、快樂獎等,每個孩子都會在不同的領域得到肯定。
當子女戀愛了,如果父母不喜歡這個對象,千萬不要太強烈的表達反對,那只會讓他們的愛情變得更炙烈。如果父母不反對,或許有一天羅密歐會發現茱莉葉也是有缺點的,父母的反對反而讓他們在還來不及發現對方缺點的時候,愛情就已經強烈到要殉情了。
緊繃的身體會讓情緒感受更加強烈,也讓人際互動更加緊張。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導入適合全家或全班的活動,例如親子瑜珈、肢體律動,甚至只是簡易的體操,配合輕鬆舒緩的音樂,只要能讓孩子體會身體緊繃與放鬆的感覺,都能提昇他對身體的自覺,學會在緊繃的時候適度放鬆身體。
在這個生活步調匆忙緊張的時代,無論是大人或小孩,至少都要學會一種適合自己的肌肉放鬆術。如果孩子不習慣從事這類活動,至少要鼓勵他學會最簡單的「深呼吸」,只要學會在情緒逐漸上升時進行深呼吸,肌肉會放鬆,情緒也就舒緩了。
現代父母大都很會講道理,但碰到孩子有情緒時,講道理往往不是個有效的方法。
講道理和聆聽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沒有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道理固然要講、規範自然得要求,但孩子陷溺在情緒裡時,理性很難發揮作用。唯有先處理了情緒,孩子才能夠靜下心來思考道理,想想該怎麼做。
「身教重於言教」是教育與教養不變的真理,在孩子的EQ發展上,這句話尤其真確。解數學難題或許無法只透過模仿就能學會,但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有相當大的成分來自模仿父母。希望孩子快樂,父母必須先懂得體驗生命中的美好;希望孩子放鬆,父母必須先停止焦慮;希望孩子樂觀,父母必須不再怨天尤人。希望孩子擁有高EQ,就必須從打造高EQ的家庭文化做起。
(水瓶面面如是說:記下這段話給自己打氣!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得先以身作則,讓孩子有模仿、看齊的對象!)
有人說:「三歲到六歲最重要的人生功課,就是學習忍耐和等待。」所謂的忍耐和等待也就是克制衝動、延緩滿足的能力。學前兒童從餓了就要吃、看到就要拿,到能夠輪流盪鞦韆、排隊拿點心,其間的差異就在於這個能力。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女幸恩即正處於學習忍耐和等待的階段,目前的她,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便會迫不及待地想從弟弟妹妹手上拿過來,甚至是搶過來。弟弟妹妹也常會想拿幸恩姊姊手上正在玩的東西,幸恩為了捍衛自己的所有物,有時會急得嚎啕大哭,有時則動手推打弟妹。這類戲碼時常在家中上演著,頗傷腦筋。希望我和孩子的爸能帶著幸恩,慢慢學習克制衝動,培養出延緩滿足的能力。這是現階段幸恩的課題,也是為人母的我當前所遭遇的教養課題。)
當孩子的行動導致不甚理想的後果,父母往往忍不住脫口而出:「你看,我早就告訴過你……」這對於幫助孩子培養思考後果的能力是最大的忌諱。這時父母親需要做的是同理孩子難過、懊惱、後悔等不舒服的感受,接著再和孩子一起探討造成這個後果的原因。
如果因為一時無法控制違反了禁忌或誤責孩子,那麼請務必在情緒平復之後,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在之後的互動中積極修正。這麼做不只提供給孩子一個「誠實面對錯誤,努力改善缺點」的良好典範,更讓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愛。只要有這份感受,孩子對父母的犯下的錯誤通常是非常寬容的。
某個孩子打了兄弟姊妹而必須被處罰時,如果父母說:「因為你動手『打人』,所以必須接受處罰」,你所堅持的是行為規範;但如果你說:「因為你打『弟弟』,所以必須接受處罰」,孩子聽到的重點將會是因為「弟弟」而非「打人」被處罰,對手足的怨恨也就會更深。
- May 05 Tue 2009 06:59
【閱讀】《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