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面面的讀後心得報告】
這篇讀後心得報告延宕了整整一個月,
讓前來面面這兒、期待面面分享書摘的朋友屢次撲空,
真是不好意思吶!

今年五月對面面來說是煎熬的五月,
因為身體出現一些狀況,
讓我幾乎每日都在恐懼、擔憂與焦慮的狀態下徨徨度過,
這段經歷待面面有時間,
再寫出來做為一種生活的回顧與心情的沉澱吧!

言歸正傳,來談談《親子天下》這本雜誌
面面非常喜歡這份雙月刊,
《親子天下》的編輯群真的十分用心地編撰每一期的《親子天下》,
讓身為教師與家長的我,
每每從中獲益、得助。
20094月號的《親子天下》主題是「教出好情緒」,
一樣使面面受益良多。
期盼我的兩個孩子隨著年紀的增長,
在我們夫妻倆的引導與陪伴下,
在情緒管理上皆能日漸成熟,
當然我也得以身作則,
讓孩子有好榜樣可以模仿、學習。
其實,教育簡單來說即:
「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得先問問自身是不是就是那樣的人。」
「愛與榜樣」永遠是教育的基本要件。
與同為人父人母的朋友們共勉之喔!

【水瓶面面書中重點隨手記】
(註:畫線部分為水瓶面面所畫。)
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處理,例如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對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語出洪蘭教授)

《快樂寶貝的秘密》一書指出,「當我們是孩子唯一的能量來源、又在他們身上耗盡能量時,就一定會出事。」現代父母應該依序照顧好自己、另一半以及子女,因為當爸媽互相關愛,甚至連孩子想盡辦法都無法從中作梗時,孩子最容易成長,也過得最快樂。
(水瓶面面如是說:這段話引領我深思。自從有了小孩後,似乎多以孩子為重,對自己、對另一半的疼惜與照顧減少了許多許多,是到了該做一些調整的時候了。)

現代孩子
EQ不高的現象,其實反映出家人不常在一起的事實,要孩子學到社會情緒技巧,就必須要有社會性的互動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生氣了,就會趕快把孩子生氣的事情完全解除,這就是溺愛。馬上把負面情緒的事件解除,這是最糟的,孩子會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負面情緒都不知道,因為爸媽都馬上處理掉了。

當大環境愈來愈不利孩子情緒健康發展時,家庭學校就是孩子最後倚賴的情緒堡壘。父母、師長應引領孩子認識自己情緒,進而了解他人情緒,發展出良性的人際互動

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來自於家庭。高曼指出:「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
要培養孩子高EQ,童年階段最重要,父母需要提供孩子情感的滋潤、扮演情緒管理的典範。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認為,情緒教育要做得很好,有兩個很重要的安全基地。第一個是:「我覺得我還不錯,我喜歡我自己。」這些自我概念,會在別人說他不好時,讓他較有包容心,能夠平衡。第二個安全基地就是,孩子感受到:「有人是喜歡我的。」這對小孩很重要。
有這兩個安全基地把孩子撐住,情緒教育才有辦法往上發展。

情緒能力不同於
IQ,它的發展大多取決於後天學習,受到家庭教養方式影響極大。因此EQ可透過練習提升改善,比IQ具可塑性。

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事(
adversity, A),我們往往會產生不好的念頭(belief, B),而這種念頭則會引發不好的後果(consequence, C)。如果試著記錄下來,並且去反思這個念頭是對的嗎(disputation, D)?透過猛烈攻擊悲觀的想法,往往可以得到激勵(energization, E),這就是塞 利格曼 博士所提出的提升EQABCDE法則。

哈佛大學教授凱根
(Jerome Kagan)的研究發現,天生害羞退縮的孩子,有三分之二長大會害羞、退縮、不善社交。這些孩子顯然沒有發展出杏仁核和大腦皮質間的神經通路,好讓大腦皮質幫助穩定情緒。
不過,另外有三分之一小時候害羞退縮的孩子,上了幼稚園就會變得樂於和人交往。這些孩子之所以不同,在於父母處理他們怯懦個性的方式。凱根認為,這種不同「改變了他們腦部的發展」。
凱根認為,長大能克服怯懦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一再讓他們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以致改變了他們腦部的化學物質。而那些未曾接受挑戰的孩子,「腦部路線」仍沒有改變,因此仍經常情緒過度反應。
(水瓶面面如是說:這段文字對面面來說很有助益。我女兒幸恩便是屬於較為害羞退縮型的個性,面對這樣的孩子,爸媽一再讓他們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是足以改變他們腦部的化學物質的。可見父母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我要加油,與幸恩一起加油!)

洪蘭
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嵌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EQ
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

當學生在學校裡經常帶著受傷的情緒,將無法有效學習;情緒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人的重要部分,但在現今教育裡卻缺席了。

每日上課前,羅東竹 林國小 老師宋慧慈總會先跟孩子談談他們現在的感覺,先讀讀孩子的心情,再開始上課。「先處理感情,再處理事情」,這是她這幾年教書的體會,當孩子的感情被照顧到,他們的學習會更進入狀況。

老師要能成功的進行情緒教育,很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師生關係
。如果老師跟學生已有很多衝突,很難去做身教或引導。

有三十多年豐富輔導經驗的雨聲國小校長楊國如建議,老師要放下對學生的框框,不要一直想要去糾正學生,企圖把他行為變好,而是要先停下來,想一下,為什麼孩子會一直重複做老師不允許的行為?

同理孩子的感覺、轉換觀察孩子的方式,看到孩子可愛的地方、鼓勵他的正向行為,是老師帶領孩子培養出好情緒的前提。就如長年輔導孩子的楊國如所說:「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喜歡、被尊重、被接納,教導才會有效果,有這種感覺,自然會去做對的、好的行為。」

羅東竹 林國小 老師宋慧慈每天上課前,都會跟孩子談談他們的感覺,讀讀孩子的心情,也會讓孩子練習說出他們的感覺。她用的一招,是讓孩子寫感覺日記。
宋慧慈的聯絡簿上,除了有每日的溝通事項,還要求學生寫一、兩百字的日記。日記內容則要求學生至少要寫三種感覺中的一種。
這三種感覺,第一是「感動」:今天有看到什麼事物或場景讓我好感動。第二是「感謝」:今天有誰做了什麼事,我想要好好謝謝他。第三是「感佩」:今天有哪位同學有突出的表現,讓我好感佩。
(水瓶面面如是說:宋慧慈老師的做法令人感佩,真是一位有愛心的好老師,面面要見賢思齊。

老師要有「打包」的工夫,要能變臉。老師如果在教室情緒不好,可能就沒辦法好好上課。所以先把情緒打包,不是壓抑或忽略,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著,深呼吸,換一張臉,重新去面對那些孩子。當你一個轉念,你會從其他孩子給你的回饋中消解負面情緒。

處於青春風暴的孩子,也正是在經歷自我探索、尋找自我價值的階段。情緒教育對國中生而言,不只不能缺席,甚至是改變他們生命的重要關鍵。

每個人難免都有情緒困擾,有情緒困擾常常是因為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遇到受挫或壓力過大的情況,很直接的表達情緒,對於一個小學生或青少年而言,這種情緒困擾應該是正常的。目前對大腦的研究,發現人在受挫或壓力情境下,可以適當的調適情緒,不會採取衝動的反應,可能要等到二十餘歲,前額葉成熟之後,才能做得到。
如果小孩過度壓抑自己的情緒,或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大人應該擔心的事。所以,年紀小的孩子有情緒困擾,應該不是父母擔心的重點,但怎樣讓孩子學習其他適當的表達情緒方法,讓孩子順利發展出應有的情緒,而不要一直停留在自我的觀點、原始的情緒反應,也不要一直用直接、原始的哭鬧或肢體動作來表達,那才是父母要期待的目標。

建議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明白示範情境和情緒的連結,以及正確、多元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媽媽看到孩子又犯錯生氣了,可以直接說出來:「你又做錯了,讓媽媽很傷心,好像是媽媽教不好。媽媽不想再說了,你自己先想想錯在哪裡?」「你這麼大聲吵,讓媽媽心很煩,我不想說話了,我等一下再幫你。」經常明白的示範說明情境、個人心情、情緒表達的行為這三者的關係,如「情境」就是「你又做錯」、「你這麼大聲吵」,心情就是「媽媽傷心」、「媽媽心煩」,結果的行為是「媽媽不想再說了」、「不想說話」;或是幫忙把孩子的行為也利用上述的語言表達,讓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關係,可以協助孩子漸漸學習到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家裡做情緒教育,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鄧蔭萍用過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跟孩子寫情書、寫紙條,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是你能夠了解他。


父母不需要一直在那邊講道理,先抱抱孩子,就像擁抱小
baby在媽媽懷裡。你會發現,有些情緒就會穩下來。只有孩子情緒穩了,我們才有辦法去跟他説些什麼。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愛的,很多情緒他就會平穩下來。

吃出好情緒:深海魚、全穀類、深綠色蔬菜、南瓜、牛奶、香蕉、堅果類、黑巧克力。

情緒教養的第一步,是幫助孩子正視情緒,學習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與發洩,才能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

1.《親子天下20094月號:教出好情緒》線上閱讀:Link
2. 關於情緒教養的101本繪本:Link
3. 【閱讀】《情緒教養,從家庭開始: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Lin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