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45堂必修課
作者
陳之華
出版天下遠200933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本書的副標雖然是「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
但面面覺得這本書對身為教師的人更能帶來省思,
所以面面將此書歸類於網誌中「閱讀花園」次分類裡的「關於師生」。

書摘
小女兒就讀的赫爾辛基瑞蘇中小學的校長說:「如果一個孩子的分數比別人低了一些,但卻擁有其他人所沒有的人格特質或更好的同儕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緣等老師就會很希望這位學生能得到實質的獎勵所以,我們絕不會只以學期分數或科目成績為單一標準,去評斷誰比較應該被鼓舞而是希望把這些為數不多,但能讓孩子們很開心的獎金給予真正合適與需要的學生。」

一個正走向自由民主的國家,如果只有少數的菁英族群,而沒有廣大且平均之教育水準的國民,那這少數菁英真有足夠力量,能將國家與社會帶領好嗎?

一個走上民主化的社會與國家,如果只是不斷強調「菁英式」教育,以為只要由少數的菁英去領導眾生就好了,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民主機制的基礎,以及社會所有人民之間的對話,必須建立於基礎教育機會的公平、公正與相同品質上。唯有當多數人民教育水準大致良好,才不會被少數自以為是的菁英所誤導、操縱,而優秀的菁英,也才不會拖拉著有巨大鴻溝的社會,難以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基礎建設。

芬蘭這裡很少強調與他人「競爭」的必要性,他們的基本想法就是鼓勵大家盡力做好自己的部分,而他們關切的教育重點在於每個孩子到底懂不懂老師教過的內容,大家都學會了、弄懂了,就能從這門課中培養足夠的知識能力,再一點一滴地灌溉學習之後,所需的「競爭力」就會自然而然產生。所以,芬蘭教育關注的,是一種讓學生理解到必須和自己競賽的養成方式。

小學六年級的課堂,老師直接以投影片討論作業,像極了在大學的課堂,如此 能省下 老師批改作業的時間,也能有機會在講解中讓孩子參與表達;這是芬蘭學校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

芬蘭教育認真考慮到每個孩子的特質,教育當局會以尊重孩子為考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孩子經過適切的啟發和引導,找到自己最好的出路,也就是讓孩子的未來有「適才適所」的發展。

教育,其實只有一個最簡單的考慮點,就是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適當的位置。以孩子為中心,才不會迷失教育的方向。

公平與正義,是北歐的核心價值,社會責任是如此,學校教育也是。因為唯有如此真實的教導、真誠的付出,孩子成長才會認真看待公平與正義,並傳給下一代。

發考卷是學生和老師間的事,所以老師會將考卷翻面、不喊出分數、一個一個學生發,或是直接走到學生面前交給他。自己考幾分和別人都無關,老師無意當著全班的面來張揚。

芬蘭學校裡隨處可見的孩子作品,不是只有老師眼中最棒的才會貼出來喔。一個基本觀念: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去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生活中的「美」和藝術的心境,都是無所不在、隨手可觸的生命體認。你不見得一定會喜愛古典音樂或現代雕塑,但從小認識,甚至體會如何創作,必定能豐厚、深觸你心靈的某處。

一本數學教科書中的練習題,不是以
A橋、B橋或C橋,或是郵局、學校、超商、公園等這種籠統的稱謂來出題,而是真實呈現芬蘭本土實際地理知識,既生活化,又本土化。

有太多的歐美家庭讓孩子們從小就徜徉於各式音樂、藝術運動之中。但是,這些我們視為額外加諸於孩子身上的「才藝」,
他們卻稱之為Hobby,也就是「興趣」!

我心底並不認同這一頂「學才藝」的帽子,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音樂是需要特別看待的才藝。音樂、藝術、運動、閱讀等,應該如飲水、呼吸一般,如此自然,人人皆可享受。我認為,這些被冠上「才藝」的各類活動,事實上涵蓋了人生各個基本層面,而且每個孩子與家庭可以自行按照興趣、費用、時間等不同考慮點,去學著玩、學著喜歡。只要學習的初衷正確,讓孩子們從年幼期間廣泛接觸,將會為他們尋覓到合適的興趣。這些「才藝」,是孩子「五育均衡」不可或缺的基礎,是生活教育的一環,也是孩子終身賴以怡然自得的養分。
這是在為孩子播下平衡人生的種子,而非大家口中趕流行的「學才藝」。

或許,人生再多的學習都不為過,只要學習初衷與立意是正確的,那打鼓、游泳、跳水、滑雪、高爾夫球、網球、足球、跳舞、彈琴、划船、騎馬……樣樣都好。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較勁、為了競賽,那再好的人文與興趣,都將會變調與變質。

教育辦到最後,到底是要讓多數人正常成長和終身持續學習,還是只重視過程中的分數與競爭,而斲喪了多數孩子那一絲自我學習與自信心的心靈幼苗呢﹖

一直以來,芬蘭整體教育的理念與體制,都是不以「爭第一、贏在起跑點」為主體,而是將孩子們都盡力引導、有教無類,並且真正把國家資源澆灌給學習落後,和成績相對跟不上的孩子,對他們不吝於給予關懷、互助。
我愈來愈體會到,當孩子們時時看在眼裡的,是整個國家機器如何運用資源,積極協助學習比自己落後的同學,那孩子們或許就比較不會自比「優秀」、蔑視弱者、恃寵而驕,因而學會對整體社會要更有責任感、同理心。
當那一顆小小的「惻隱之心、關懷之情」種子,長期潛移默化,慢慢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後,那教育所期盼的「品格」就會是必然的成果。

我寧願少數資質優異的學生學習慢一點,來換取更廣大的教育公平。」一位同樣有兩個女兒的芬蘭國家中央銀行經濟研究學者這樣對我說……
他說,1970年代時,就有一位根本不是左派的政治人物,語重心長地說出了一句社會正義觀念濃厚的話:「再差的學校體制,真正優異的孩子還是會有出頭天的機會。」換句話說,教育體制該照顧的,應該是資質平凡的一般人。這樣的思維,其實在北歐一直普遍存在著,而芬蘭許多教育決策者也都奉行不渝;因為他們深知,如果廣大的公民被遺落在後,如果「教育必須公平這個想法」無法被體制所貫徹,那菁英終究只能關起門來自我感覺良好。
資優,不是犧牲基本公平的藉口;而菁英,也不應建築在廣大社會的匱乏上。北歐社會做得到,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醒悟,社會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一起「好」,長治久安、永續經營的基礎才能立得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lee0203 的頭像
    jhlee0203

    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