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教小孩,頭一件事就是先學虛心;一個人先放下自己,才能讓外面的世界進入心裡。傳統教育之所以不鼓勵孩子問問題,正是要他先學會聽別人講話;真要提問,等年紀稍長、肚子有了東西,屆時再問,還不遲。幼小時,以虛心為第一要務;小孩虛心,以後學東西就快,也比較不會自我中心、不會剛愎自用,更不會看什麼都不順眼。
孩子喜歡發問,看到啥,就問啥,真是有十萬個為什麼,大人也很「認真」,整天忙著回應孩子信口提出的問題。但這並非好事,這樣有問必答,造成小孩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問,你就得答,而且要很快地回答。從此,他對未知之事失去耐性,不知道有些事情得放在心裡琢磨;因此,他們不習慣察言觀色,不明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現在小孩的『白目』,哪裡是沒有原因的?
隨意發問的小孩,問題沒辦法含著、蓄著,就沒辦法有持續性、發展性,等這些淺碟子的問題、反射式的好奇差不多問完後,他對世界的興趣會逐年下降,到了青春期,會開始了無生氣,什麼事都覺得無聊。
小孩亂問,有時只是為了黏住你而已。不要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該答才答,不必要時就別答,甚至不要讓他輕率地提問,好奇的事物也要學會在心頭過一過。小孩願意聽別人講話,一定比懂得表達重要很多;願意聽人家講話,心裡才會有別人;如果他很會表達,什麼都是我、我、我,當然會自我中心。
現在小孩普遍伶牙俐嘴,大多是被鼓勵出來的。老一輩的人不明就裡,以為現代的小孩愈來愈聰明。可是,明明那麼『聰明』,長大後卻不怎麼樣,這不是很矛盾嗎?過早開發聰明,常會提前停頓。莊子講混沌,七竅開則混沌死;現在小孩之所以不太有童趣,正是因混沌提早鑿開了。混沌太早鑿開,小孩的成長就提早萎死;再者,因含蓄容受的能力都不足,稍遇挫折,稍有不如意,就容易鬧憂鬱,國小五、六年級的小孩就開始鬧憂鬱。以前我們小學畢業之前,哪知道什麼是憂鬱?大家看起來都笨笨的,正是因為混沌還在。小孩看起來有些笨笨的,其實是好事。
當今流行『小小縣長』、『小小議長』之類的頭銜,小孩個個伶牙俐嘴;實際上,對小孩都不是好事。小時候有些不善言詞反而好;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木訥』是個美德。因為『木訥』之人容易虛心,不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然願意多聽一點、多吸納一些,他的心容易打得開。這樣的虛心,年紀愈大愈受用;他們不僅學習的能力強,對世界也會有一份真心的好意。」
——薛仁明,《教養,不惑》,p. 214~2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lee0203 的頭像
    jhlee0203

    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