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之華
出版/天下雜誌;2010630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這本書是陳之華從芬蘭到台北的教育觀察筆記,
對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
這本書對我有很深刻的提醒與啟發,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再忙,也要花點時間整理出這本書裡打動我的文字,與大家分享!

【書摘】
芬蘭之所以沒有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主要是芬蘭的教育概念和教師都認為,學習必須靠時間,而不是靠壓力。唯有經過適當的吸收和累積,學生才能學到應該要學的。沒有經過適當消化與融會貫通的了解,即使老師在短時間內給得再多,練習和考試得再多,也不過是澆灌進去的短暫記憶和應付考試的教育罷了。

教育成功的秘訣無他,就是「公平的善待」每個孩子。

比起亞洲,芬蘭的考試真是不多,而且分數是屬於孩子的,是老師和個別學生的隱私,絕不公開給全班知道,也不會大剌剌的公布排名。他們認為,成績不是用來打擊孩子,更不是讓孩子認為不如人而激發上進心的方式。考試儘管少,但老師都會批改之後再親自一個一個的交還給孩子,充分顧及孩子的自尊與顏面,又能逐一按照孩子的個別學習近況,給予最適當的鼓勵和提醒。
這樣的理念,是回歸對人的最基本尊重,不必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一定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讓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正確了解和自信,他們才會真正的進步。所以,芬蘭教育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願意為每一位孩子開啟長期學習的「機會之窗」,而不是任孩子在無窮無盡的試卷與功課中滅頂。
(水瓶面面如是說:台灣教育體制下的考試實在是太多了,我自己也常困惑著:「為什麼時代不斷在進步,我們的觀念與做法卻無法與時俱進?二十五年前,我接受國中教育時,功課一堆、考試一堆;而今天的國中生仍然處在沉重的課業下,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為什麼國中三年一定要在這沉甸甸的壓力與喪失自信的狀況下度過?」)

任何的訓示、指示出口前,如果能訴之以情、說之以理,用對等態度說 明 老師的期待與指引,才是人與人間最根本尊重的開始。也就是,老師願意將每個孩子當成「個體」看待,改變從上對下的訓誡方式,不會因循衍生成以尊卑威權、以大凌小的態勢來面對學生。這對孩子日後的獨立思考發展,以及對其他人的尊重與看待,都有重要深遠的影響。

芬蘭教育特質中最受矚目的一項:寬和與耐心,也是芬蘭教育系所在培訓未來的教師時所澆灌的一貫精神。教育是讓學生找到自我,教師如果沒有讓學生獲得適當啟發,就得先回頭反省自己的專業能力。芬蘭教師對自身工作的省思:「如果我未能教好一個學生,那一定是我的教學工作出了問題。」
(水瓶面面如是說:當我未能教好一個學生,我也常常如是反求諸己!)

教師才是學校發展新構想及教學自主的核心人物,應當獨立自主、具專業性、有個人見解。

一位身為母親的老師,每天在家就得面對自己的孩子們,可以算是天天都要「上戰場」,教學與帶孩子的功力自然不同凡響。有時我會深有感觸,雖然歲月痕跡不一定是智慧增添的保證,但真實的人生歷練,絕對會提升個人的應變能力與脾氣的穩定度。
(水瓶面面如是說:看到這段話時,老實說,我有些兒汗顏,我也是一個身為母親的老師,可我怎麼覺得我並沒有因為生養了孩子,個人的應變能力與脾氣的穩定度都有所提升?實在該檢討檢討啦!)

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 從 老師的教導裡,學到一生受用的基礎知識,和人際互動時相互尊重的良善習慣。

芬蘭學校 和 老師在進行任何「處罰」之前,即使只是師長們所認為的輕微處置,孩子們都有為自己辯解與說明的機會。這不正是教育基本概念裡極為重要的,教導孩子學習所謂的「尊重」與「民主」,以及對自身權利義務做更多探究與學習的大好機會嗎?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也都會讓學生有解釋與辯解的機會。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希望不要錯待了任何一個孩子,希望孩子對老師的處置是心平氣和的接受的,沒有帶有任何怨氣的。)

新學期一開始時,女兒說她是班上的英 文小 老師,並對我說:「媽咪,我今天發英文考卷給同學時,對另一位小老師說:『發考卷給同學,一定要記得將考卷摺好,這樣才不會讓考得不太理想的同學感到難過、難堪。』在一旁的同學聽了以後說:『哇,你好貼心呵!』」女兒苦笑著告訴我,雖然她當時以微笑回應,卻在心裡說了句:『
Because I know how it feels!(因為我知道那種感受啊!)
(水瓶面面如是說:陳之華的女兒這舉動真的好貼心!)

我很欣慰在北歐的社會與學校環境裡,能給予孩子們充分擁有轉成大人的廣碩空間,以及寬容、鼓勵的愛心,那是一種緊密陪在孩子身際卻又善盡扶持照護、不橫加干預的心思意念。光是這門人生課題,我就得好好研修、領會了。

原來,青春歲月的自我裝扮與追求學問的課業成績,是可以自然融合的雙軌運行。不見得需要先壓抑一個,再去成就另一個;或是先犧牲了一個,才能去專注於另一個。對孩子來說,這些對於自身變化理應付出時間和精神去詳加體會的事物,為何會跟學習、受教育有所牴觸呢?
(水瓶面面如是說:「青春歲月的自我裝扮與追求學問的課業成績,是可以自然融合的雙軌運行。」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思考方式,給了我在面對中學生追求繽紛的青春這件事上,有了更寬容的思維與理解。)

從北歐孩子的成長軌跡來看,教育與課業不必然會被追求繽紛的青春所犧牲。新潮彩妝與服飾穿戴上身的孩子們,照樣在各項課業成績上表現亮眼。在他們的眼裡,念書考試與青春成長,是雙軌並行的人生跑道。為了要念好書而犧牲青春時光,也不知如何去體驗與享受生活,那絕不是北歐的教育與生活信仰。

在北歐社會裡,青春期是孩子可以學習探索自我,學習扮演自己、掌握自己的成長過程。就在父母、師長與學校的寬容和關愛的成長空間裡,從容學習如何發現自己的特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型,也逐漸體會出該如何發揮創意去塑造獨一無二的自我。
青春所綻放出來的耀眼光芒,不是罪過,不該被犧牲與壓抑。如果我們真以為孩子們看到別人展現出來的標新立異,就一定會「學壞」、不聽話、會不想念書的話,那我們真是忽略了一個事實:這些不需要被迫在青春與課業中只能擇一的北歐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學習成長之後,深切了解到念書是為自己而讀,一旦選擇進入大學,更會認真念書,不會產生長年壓抑後的「由你玩四年」,更不用晚熟地去風靡那些在青春期就該經歷過的髮型、彩妝、服飾,反而成熟走向更能發展特色的自我形塑之路。

亞洲社會過度看重求學過程中的「智育」,一味地要求拼分數和升學的普遍現象,反而對下一個世代造成「不均衡」成長的重大影響。或許有人會說,現階段被壓抑的青春,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他們的前途著想,我們只不過是讓孩子稍稍「延後」青春期的發展罷了。但是,遲來的,終究還是遲了,多少孩子們的年少歲月,多少應該飄揚天際的笑聲、歡樂和天賦發展、生命茁壯,就在現有的體制中,給剝奪壓縮了?
所以,許多亞洲的孩子一進大學後,真的是在享受遲來的青春。於是,他們就認真的去玩與瘋了。

「以孩子為中心」為考量的教育方式,絕不是隨意的放縱孩子、寵溺學生,任他們予取予求,甚至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是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回溯一下您在他們那個年歲時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如果你現在還是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與反應?如果你都不喜歡,為什麼還要因循舊制、毫無反思能力的去要求他們?只因為他們「只是」孩子,就必須被要求接受嗎?

孩子們花了最青春美好的歲月在學校,但我們真該靜下心來問幾個基本問題:當孩子們離開學校時,是否都普遍培養了一生帶著走的能力?閱讀、語言、數學、音樂、藝術、體能等讓人生得以平衡發展的五育,是否已經有了自我持續建構的基礎?是否學習到如何吸收知識,並內化為自己思想的讀書方法?是否開始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是否有 一兩 項喜愛的運動嗜好?是否發展出任何足以自豪的藝能?是否對自身權利義務和群己關係,有所認知?是否養成了對自己人格與能力的自信?是否覺得應該「做自己」而不需要跟別人做無謂的較勁?

北歐的教育允許孩子擁有很多空白時間,發呆、做自己喜歡的事、看閒書、閱讀報刊、看小說、玩電動、化妝打扮等等,都被視為青少年成長必經的過程,既是權利,也是讓孩子「活在當下」的樂趣。所以,北歐國家的進步來自於對待所有事物的正常化與人性化,對於一切要將人訓練為機器的事物,從不感興趣。
芬蘭教育與專家學者們始終認為:「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們順應自然的成長,在身心靈都放鬆的環境裡學習,他們就一定可以學得更好。」

在變化急遽的新世紀裡,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不只是在專業的知識與領域上,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同時還必須面對最具挑戰性的一件基礎工程——在觀念上不斷跟進、開拓。任何行業都必須如此了,那身負我們子子孫孫能否在這片土地上永續生活、經營重責大 任的 老師們,恐怕更須如此提升自己。這是看重自己工作具有深遠意義的唯一途徑。
(水瓶面面如是說:這段文字給教育工作者非常大的提醒。至少對我來說,這段話是有很深刻的提振力量的!)

孩子在單純快樂的遊戲玩耍中,能夠得到極大的滿足感;透過看似非學習的玩耍活動,他們卻已經由玩耍而學習了。
(水瓶面面如是說:對於我這個自然派的媽媽來說,這段話實在太深得我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