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注重孩子的禮貌養成,
五月號《親子天下》專題「教出好禮貌」給了我一些實用的提醒與建議。
整理以下書摘,並附上我的經驗或感想,
與大家分享之!

【書摘】
1. 
「如何把過去只要求下對上恭敬的禮貌,擴展到人與人相處分際的尊重,是當代教導禮貌的關鍵。」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非常喜歡這個觀點!

2. 
「禮貌要真正了解每個人、尊重每個人,不能用單一的標準,要求每個人都得符合。」
【水瓶面面如是說】若是用太單一的標準去要求禮貌這件事,就沒有尊重、考量到每個人的個別差異。像有些孩子生性較為內向,倘若要求他每次都要大聲和人打招呼,恐怕他會因做不來而備感壓力。我有個學生,每次在走廊上遇到我,就會揮揮手、害羞靦腆地對我一笑,那笑容如此真摯可愛,就算他沒有用言語向師長打招呼,我已覺得那微笑就是最好的打招呼方式了!

3. 
「禮貌不是服從外在形式,重點更在情感交流
若把培養禮貌的焦點放在『服從規則』上,當違反規則便以斥責、打罵來應對,或用更激烈的方式反抗,責罵,老實說只收到當下洩憤的效果。
【水瓶面面如是說】「禮貌不是服從外在形式,重點更在情感交流」。的確,我亦覺得禮貌不該只是一個空有其貌的外在形式,人與人之間應是藉由禮貌來表達善意、尊重與情感的交流。一個心懷溫暖善意的人,自然會展現出禮貌及比禮貌更深刻的內涵。
另外,我也十分贊同「責罵,老實說只收到當下洩憤的效果。」這句話了!不管是在國中教學現場亦或教養自己的孩子,每當我生氣責罵,我總是覺得我並沒有達到我要的教育訴求,我只是在發洩我不滿不快的情緒。我責罵,代表我一時想不到比責罵更有效的方法;責罵,反映出我能耐不夠,需要更用心學習、精進教養、教學策略;責罵,或許孩子因為害怕,當下屈服於大人的淫威,表面上看來壞行為是不見了,但事實上,孩子們並沒有從「心」改變。

4. 
「在幼兒階段,可從『幫助孩子說出感受』、『示範正確行為』開始,做為教導禮貌的起點。
在國小階段,帶著孩子從建立同理心,培養換位思考、情緒控制與表達能力開始。
青春期階段,需要更多的對談與討論,讓青少年有機會統整出自己對禮貌這件事情的價值觀與行事準則。」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的兩個孩子正處於幼兒階段,我總是在尋常日子裡點點滴滴以身作則,常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讓他們有榜樣可以跟隨。當他們不自覺地表達出欠缺禮貌的話語或行為時,我也會示範正確的措辭與舉止,讓他們知道怎麼說、怎麼做會更好。

5. 
「當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水瓶面面如是說】要求孩子有禮貌,大人就該先做示範,讓孩子看到我們溫暖、親切、友善的一面,孩子就會發現和大人打招呼,其實沒有那麼嚴肅可怕!在學校,如果在走廊上遇到有同學閃避著與老師的眼神接觸,我便會先主動向他問好。看他卸下心防,露出善意、可愛的笑容,就會覺得好開心!

6.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
《快樂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的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很多人都會這樣。』
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害羞的孩子有時是很體貼人的,大人要去看見他個性中的良善和美好,千萬不要因此將他貼上『沒禮貌』的標籤。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與善待,才有辦法尊重與善待他人。
因此,大人應想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是不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和人對話時是不是能夠直視對方?如果你也不習慣看對方的眼睛講話,把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的大女兒較為內向,這段文字對我來說助益良多,希望對您也是。

7. 
「電話禮儀與應對是需要學習的。平時透過遊戲,教孩子基本的電話用語:『請問你找誰?』『在,我請他來接。』『他不在。』『謝謝,再見。』當電話那頭不是熟悉的聲音時,要問:『請問你是哪位?』確認:『請問你要找誰?』如果他要離開話筒找媽媽聽電話,要記得說:『請等一下,我去找媽媽。』」
【水瓶面面如是說】我那快四歲的小兒子現在非常喜歡接電話,當孩子主動對某事物展現熱情與好奇時,就是我們教導孩子的最佳時機。我當掌握這機會,再多教他一些電話禮儀。

8. 
「當孩子插嘴,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講,等我們講完就換你。』然後盡快結束你們的話題。如果他等你們結束才接著說話,要記得鼓勵他:『謝謝你願意等。』等待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從一分鐘開始,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
如果有多個孩子七嘴八舌,就訂定規則:一人一次,一次三分鐘,讓孩子得到一段時間不被打斷的發言權。當別的孩子說話時,也學會聆聽、等待。」
【水瓶面面如是說】小兒子總是想到什麼就馬上迫不及待要與媽媽分享,鮮少考慮媽媽是不是正在和別人說話。剛好利用這個機會教他插話是不禮貌、不尊重他人的行為,並藉此培養他等待的能力。,不過我自己也得注意要盡快結束我原先和他人的談話,給等待中的孩子正向的回應,讓他知道媽媽是在乎他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