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李維榕
出版/張老師文化;20122月初版1

【水瓶面面如是說】
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夫妻關係恩愛和諧與否,會深深影響親子的相處與孩子的成長,
這觀點給了我不同的思維呢!
有了小孩後,難免關注焦點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其實最該花心思投注與經營的還是夫妻關係,
畢竟孩子不是我們一生的伴,老公才是。
當孩子看到爸媽相處愉快融洽,也就越能開心健康地成長,
並在該離開家庭時,不會被家庭問題絆住,放心地飛向外面寬闊的世界。

【書摘】
家庭內並沒有個人這一回事,所有人都是像聖誕燈飾一樣,一個串連著一個。只要找到電源,就可以點亮所有燈盞。

父親要教好孩子,其實很簡單,只要讓妻子開心!
因為不開心的妻子,都會咄咄逼人,讓你也同樣不好過,任你有千般主意也無法施展。

孩子是一張白紙,字都是別人寫上的。怪不得年輕人費盡心思,想把別人寫上的筆跡刪除。


父母與孩子糾纏不清的時候,往往是由於把孩子的份內事,與自己的份內事混淆不清,界限不明。
孩子的份內事是要做好功課,發展自己的知識和創意;父母親的份內事是要做一對合拍的夫婦,讓孩子不必為他們的關係而操心,即使婚姻觸了礁,也要設法做個開心、快活的人。因為孩子最大的心結,就是父母是否活得和諧、寫意。
人人做好自己的份內事,那就天下太平了。

一個母親告訴我,她每天去接兒子放學,孩子都會很著急地看她臉色。她說:「如果我心情愉快,孩子也就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如果我有什麼心事,孩子就會問:『媽媽!你今天臉色很不好?』」
母親的臉色就是如此成為孩子的情緒表,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長期憂慮或悲哀的母親,孩子的眼睛就會離不開她的面孔。我們叫這些孩子Parents’ Watcher—父母的觀察者,這些孩子經常為父母擔心,他們最容易出毛病。很多拒學的孩子,都有這種眼睛老是往家裡看的習慣,不能發展家庭以外的興趣。

因為離不開,才需要反叛。反叛是青少年必須經歷的過程,不然放不下父母。
當然,反叛也要叛得有技巧,如果只是與父母嘔氣,就會愈嘔愈癡纏,結果更是難分難解。

願所有愛孩子的母親都知道,我們給予孩子的最大祝福,就是不要讓自己的痛成為孩子的痛;不要讓自己的苦成為孩子的苦,為孩子建立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近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在孩子不講理時,繼續講理,務必讓孩子心服口服。其實所有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這樣只會造成一種糾纏,尤其孩子撒野時,雙方都需要保持一定距離,千萬別埋身苦戰。

很多父親都看得出妻子與子女的過度依賴是個問題,老是怪責妻子不肯放手。他們不明白,唯一讓妻子放下孩子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妻子的良伴。就算取代不了,也要在妻子心中奪回一點位置,別讓孩子坐大。因為,青年人習慣了母親懷中的舒適,就更加無法應付外面的風雨。不但長不大,反而愈長愈小。
中國人的家庭結構,本該是父母、子女位置分明。只是太多時候,孩子成為母親的伴,而父親反而成了外人,讓很多忠心的孩子都走不出家門。

家庭是個必須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演變的體制,要孩子活得好,夫妻就要活得好!不把夫婦的感情培養出來,只愛孩子,不愛孩子的爹娘,是很難奏效的,除非是單親家庭。
因為孩子的最大心願,就是看到父母手牽著手一同偕老,他們才能安心地走自己的路。

家庭是協助青年人成長的溫室,也是個讓他們走不出去的牢籠。有趣的是,家庭出現問題時,往往不是缺乏關愛,而是關愛得難分難捨,結果誰也動彈不得。

忘了孩子是孩子,就會讓最聰明的父母都派不上用場。當孩子不講理時,很多現代的父母都不懂得要給他們空間去自我反省,反而會在這時候不停地與孩子講理,結果讓父母與孩子一起失控。

親子之間,往往是滿足父母的需要為主,因為最想望親子關係的是父母,不一定是孩子。即使是出生不久的嬰兒,都需要有獨自躺著、不受干擾的時候,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怎麼可以沒有自我發展的空間?父母親才是彼此的伴,當孩子成了大人的伴時,也會過早地承受了大人的情緒和瓜葛。
沒有什麼比糾纏不清更能阻礙一個孩子正常發展。而糾纏不清,又是現代家庭一個普遍的現象,幾乎所有孩子的問題都與此有關。
如果父母知道從自己家庭學習,他們就會打開這間「學堂」的窗戶,放大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學習走路,孩子跌倒時,夫妻兩人也要提醒對方:假裝看不到,彼此忍住手,遠遠地支持,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lee0203 的頭像
    jhlee0203

    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