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身旁的朋友教養小孩,總覺得他們確實太『費勁』了,總是少了『平常』之心。他們天天急著送小孩到各種才藝班,使勁給小孩學這、學那;結果,小孩真的從中受益了嗎?還是反而直接感染了他們的焦慮?父母親如此焦慮,整天惶恐於不讓小孩『輸在起跑線上』,在這樣不安的氛圍下成長,如何讓小孩身心平衡?
有些小孩才六、七歲,這也『會』、那也『會』,伶牙俐嘴,看似多才多藝,實則是塞了太多,塞到完全『滿』了出來;那些才藝是硬塞進去的,不是自然『生』出來的,和小孩的生命狀態完全不相稱;小孩因填塞過度,像是撐得太飽,學習的胃口都壞掉了;以至於對啥事都無甚興趣,更少欣喜。
換言之,作為一個人、尤其一個小孩最該有的對事物的興味,他們其實已喪失過半。如果那麼一點年紀,就失去興味,那麼往後的漫漫人生,豈不盡成煎熬?這些焦躁的父母一心一意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反而讓他們甫站在起跑線上,就徹徹底底賠掉了一生最重要的資產。
小孩最該珍惜的是他們生命的渾沌。因為渾沌,所以有元氣;因為渾沌,所以對所有的未知都可以充滿了興味。在渾沌的狀態下學習事物,其實是用生命的直感,完全憑藉著一份好意去先感而後知。小孩要先對日月山川、對蟲蟻草木有好感,要先對平常生活的周遭有興趣,再將這份興味擴而充之,先感後知;這樣的學習,才是自然『生』出來的,是有喜悅的,才是孔子所說的『不亦悅乎』的那個『悅』字。
學習,要開始於對『平常』事物的歡喜之心。
為人父母者,下回要送小朋友去才藝班之前,不妨先帶小朋友抬頭也看一看月亮吧!」
——薛仁明,《教養,不惑》,p. 229~2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