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號《親子天下》的專題是「性、愛與關係的教導」,
我很喜歡這個專題裡闡術的觀點:「性教育不該很狹隘的只談『性』,應該要帶給孩子更全面的情感教育才是。」
另外,文章中,可言心理諮商所所長王瑞琪的一席話,也十分語重心長:「父母願意花很多錢去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卻不夠關心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情感教育不及格,總要孩子先拚上大學再談戀愛,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
而專題裡的下面這段話更是深得我心:「有滋養、穩固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接納感情時,比較可以用理性態度去看待。因為孩子被填得滿滿的,愛情只是馬克杯中的一份,他還有其他東西,失去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健康的家庭和親子關係,在孩子談戀愛時,更形重要。」
健康的家庭和親子關係是一切之本哪!
有穩固、凝聚力強的家庭關係,孩子就不會發展出不正常的情感關係以尋求慰藉,
這點給我們為人父母者深切的提醒!

很喜歡這次的專題,
底下與大家分享這個專題裡一些我挺喜歡的文字段落。

「性、愛與關係的教導」書摘】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家長有教養權。當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家庭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突時,父母一方面要跟孩子討論自己的價值觀,也要跟老師表達自己的價值觀。」

「性教育不只是『情慾』與『技術』的認識,而是關乎最根本的自我認識尊重他人,以及對生命價值觀的釐清。」

「兒童發展專家周育如提醒,『凡事皆可教,但未必都有益。教育本來就是一種選擇,不僅是價值的選擇,也是優先順序、輕重緩急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選擇的依據,需要以孩子的健全發展為優先考量。』」

「教育一定要牽涉到價值判斷和選擇,凡事都可教,但不一定都有益處。教育希望培養健全的國民,這些孩子將要成為我們社會的公民,要延續人類的生命,這是何等重要的事!因此要去思考,要教孩子什麼、提供什麼樣的判斷,同時還要思考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維持個人的成長。」

「在幼稚園跟小學低年級,性別教育不一定要編入教材,但可以跟小孩說,不論你是男生或女生,都是值得喜悅的。因為社會上還是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女孩子可能會覺得當女生不好。所以在這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而且悅納自己的性別,並初步認識男女生理上一些基本的不同。」

「在進行性教育時,很重要的是要同時有情感的教育。」

「青少年開始會跟父母吵架、頂嘴、嗆聲……這些看似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好事情,這表示他的多元思考能力出來了。他的思考更有彈性、看事情的角度也變多了。至於他為什麼喜歡跟父母嗆聲、頂嘴,某種程度是因為他相信跟父母練習最安全。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有這個新的想法真的很棒,表示你在長大。可是你還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思辨能力才會更完整、更成熟,所以當你要嗆聲的時候,要知道,你可以表達意見,但要練習用合宜的方式。』這也是青春期發展過程中。要去教導孩子的部分。」

「六歲以下孩子摸自己的性器官是很正常的行為,原因可能是無聊或尋求愉悅。此時父母不需要大驚小怪或制止,忽略這個行為或陪他玩遊戲轉移注意力是比較好的方式,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但是當家裡發生重大事件、父母感情不睦、被成人惡狠狠對待、有壓力、緊張,孩子也會頻繁玩弄性器官。要改善行為,就必須消除孩子的壓力來源。
若六歲以上還頻繁摸性器官,就需要尋求專業諮詢。」

「愛與關係的教導是價值的影響與傳遞,很難歸納出重點教給孩子。有經驗的老師都提醒,教育過 程 老師的態度要溫暖、接納與理解;方法必須透過討論或體驗,只有從孩子口中說出的話,才可能形成他的價值觀。相關教材很多,影片、廣告片、流行歌、偶像劇, 都是老師可善加利用的。」

「好的情感教育,不是跟孩子同仇敵愾,而是告訴孩子:分手不代表你不好或他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

「未獲得爸媽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會特別需要被呵護,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對情感的連結都比較強。原始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比較容易用身體去填補那個缺口,在性關係中找關係。」

「可言心理諮商所所長王瑞琪經常受邀到國高中對家長、老師演講,她發現父母願意花很多錢去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卻不夠關心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情感教育不及格,總要孩子先拚上大學再談戀愛,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她說。」

有滋養、穩固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接納感情時,比較可以用理性態度去看待。因為孩子被填得滿滿的,愛情只是馬克杯中的一份,他還有其他東西,失去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健康的家庭和親子關係,在孩子談戀愛時,更形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