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陳玉慧
出版/天下文化;2012712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水瓶面面如是說】
這本書是作家陳玉慧書寫自身在經歷身體病痛折磨後走上修行之路的過程,真摯感人。

【書摘】
(註:文中提及的老師,指的是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無論生命長或短,如果我們把生命當做旅館的話,住在旅館固然舒適,但其實我們不需擁有它,若是擁有它,我們就必須去經營,而經營很辛苦,水管壞了你也煩,入帳太少你也煩,住在旅館和經營旅館是不同的心態。我們亦可把這一趟生命當做是一次住入旅館,我們一定會死,生命只是時間問題,為什麼不能當成一次旅途,一次旅館的入住?
因為生命本來就是幻相,如果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生命虛幻概念,那我們修止的基礎困難度便更高。

以前我去陌生人多的地方會很不自在,因為我很自我中心,我都是從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我,不知道手應該放在哪裡,眼光應看哪裡?該怎麼講話,不知道穿得對不對,我會怯場……自從我學修止,我放下中心之我後,覺得自己並不重要,奇怪的是,我從此比較不怯場,因為我真的不比別人重要,我何必一直只注意自己?因此,也就把眼光放在他人身上,注意力分散後,就再也不怯場了。而且,一旦覺得自己沒有比別人重要,反而在現場比較能觀察別人,關心別人,生活變得比較豐富有趣。

我們的心被形式及念頭緊緊綁住,做修止是要鬆開那些念頭、情緒、身體、感受,給它們空間,保持警覺,保持放鬆。這麼說好了,我們的身體會發癢,但那個癢並不是我們,我們的情緒或許也會感到不適,那也不是我們,那只是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駕馭我們的情緒,我們是情緒的主人,而非由情緒來駕馭我們,甚至,倘若我們陷入無明,任由情緒來掌控我們,那我們就成為自我情緒的最大受害者了。

靜坐不是放鬆,而是在修止。要放鬆,你去按摩,去聽聽音樂會比較好。修止是在練習自己的覺知,學習去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學習與自己的細微身和平相處。學習愛自己。

對初學者來說,且勿忘五件事。第一是皈依,皈依上師,皈依佛法,第二是菩提心,去培養慈悲心,譬如去做施受法
(Tonglen),第三是唱誦,第四是修止,第五是奉獻,去施捨,去捐贈,把你的好東西分出去。

關於奉獻,我自己的經驗是,我過去是個自私的人,覺得自己並沒有別人過得好,我怎麼還再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因此不太可能去奉獻。但是,其實不去奉獻,計較自己有多少,能給不能給,都是計較心,很自我,這種吝嗇是很枯燥,很乾,很嚴厲,會讓自己的心愈來愈緊。如果我們的心無法放鬆的話,我們就永遠沒有什麼慈悲心,所以,我慢慢覺得奉獻是重要的,為別人好其實才是真的為自己好。

如果沒有皈依,沒有奉獻,不去施捨,只是一個人在那裡靜坐,我依舊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心是那麼的小,即使一再的修止,能有什麼大進步?我想,吝嗇的人其實是不會愛人的,因為吝嗇對錢財那麼計較,他們對情感的付出也必然計較。

「外在所發生的一切都不是問題,而是內在要去攀附,就會是問題。」有的情緒都不是問題,但我們如果對情緒無所覺知,就是問題了。

德國心靈導師托勒寫過《當下的力量》,他的道理就是「你不是你的思想,你比你的思想更強大;你也不是你的情緒,情緒不等於你。」這話雖然好,但和老師學習之後,我覺得可以更好,可以是「你雖然不是你的思想,你雖然不是你的情緒,但你是你情緒的主人。」

很多時候,念頭起來,你發現了,就放下,很多時候是念頭起來了很久,你還沒發現,最後是終於發現,然後你放下。到了熟練的境界,念頭才要起來,你就放下了,那便是非常舒服的狀態,念頭一起即退,猶如在水裡寫字,所以,老師也常告誡,修止不只是在坐墊上,我們在生活中要繼續做日常修止,要能在生活中做到念頭起來就能放下,那至少是成佛的第一步。念頭和情緒如同水流波動,從來不停止,但你不必跟著波動。

以前也聽過幾百次「不要執著」,這話已經變成大家的口頭禪了,甚至連續劇的口白。但是,我以前並沒有真的懂。執著,就是我執心,而什麼是我執心?我現在的理解是,只要被任何想法綁住,定於任何一個念頭,就是我執,比如說,我非要有錢,或是非得要有車開不可,甚至,有時就是非要吃一碗牛肉麵不可,就是我執。我開始理解這一點,是從修止開始的,因為靜坐時,有萬種念頭升起,消失,升起,消失,但我們知覺。我們一旦不知覺,跟著念頭不知走到哪裡,那就是我執了。所以,所謂不執著,不依附,就是說,我可以做所有的事情,要所有的東西,但並不是非要不可。當我們非要什麼不可的時候,就是我執。

靜坐時,念頭動不動就來,想法時時刻刻地發生,永不歇息,但其實都沒有問題,老師也說了,無論是在靜坐時或是在生活裡,「念頭很多」並非問題,你不必責怪自己為什麼有那麼多念頭,為什麼有這麼多心事。有問題的是你對這些念頭做了判斷,你想在這些念頭或情緒裡找出價值所在,那就沒完沒了。念頭來了,不要去判斷,不要去分析,不要跟著故事走,有時候情緒起來了,算是一場暴風雨好了,你就靜靜地看著它,甚至有時候你感到興奮,有開心的感覺,也沒關係,你就靜靜地看著它。

我們的內在其實很紛雜,藏了太多東西,概念、念頭、情緒都非常多。老師說,我們就把自己的內在當做超級市場,修止,就是去這個超級市場觀看你的內在,看看就好,有點像是在瀏覽櫥窗
(window shopping),不用每個東西都去買,也像上網,看看就好,不用每一個連結都進去看。修止,就是在瀏覽自己的內在櫥窗。去跟你的情緒或念頭之間製造出一點距離,這一點距離,這樣的空間,意味的是你允許自己有更開放的態度(space is to allow to openness, space is there for allowing openness,空間就是允許自己打開)。老師也講了,你覺得自己神經兮兮,那就欣賞你自己的神經質吧,就像瀏覽櫥窗一樣,去看它,去欣賞它,最好有一種態度是「我沒問題,我可以欣賞我的神經質。」總之,就是不要去握住那個東西,然後,擔心自己怎麼那麼神經質。

沒有慈悲心,但要怎麼開始呢?我覺得老師的解答非常好,我也在生活裡嘗試,也稍有體會,他認為,若你沒有那真正的慈悲心,可以先從假裝有開始,假裝久了,就養成習氣,我們可能就真的有慈悲心了。

施受法,是一種完全利他的呼吸方式,你可以觀想一個人或事情,把所有的苦難吸進來,把內在所有的明亮感、所有好的氣都呼給那個人或那件事。

身為佛教徒,在生活中若能做到以下五點,才是大圓滿:
第一是皈依上師,第二是培養菩提心(慈悲心),第三是修止(靜坐),在靜坐中覺知,第四是唱誦,透過唱誦淨化,第五就是把自己給出去,有所布施。

我必須說,我是認識仁波切後才明白,心法是什麼?是要對別人好,要利他。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lee0203 的頭像
    jhlee0203

    水瓶面面書寫幸福

    jhlee0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